第05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不借青山作主人


李 炎

一、信阳车站的夜色,像一杯隔夜的毛尖,涩里回甘

我拎着行李出站,司机们围上来,嘴里喊着“南湾湖”“鸡公山”“波尔登森林公园”,仿佛那几处山水是他们私藏的钥匙,只要付50元车费,便可借我一用。我笑笑摇头,心里忽然蹦出一句没来由的话:不借青山作主人。

二、青山想做人,人却不想做山,这是信阳最有趣的对峙

海拔800米的鸡公山,清末被洋人圈成“云中租界”,红瓦别墅、洋名遍山;人走楼空,苔封拱窗,山风仍带楚语,却再没人记得那些借来的名字。青山方悟:名字也能被掠,失主反成客。此后它不轻易出借。抗战时,李先念将新四军五师司令部设于山腰,以松涛为障,云雾为台,热血与山脊短暂互借;枪声息,青山仍独对长空。

三、信阳人喝茶,喝的是“不借”

凌晨5时,露水未干,指尖一捻,一叶一芯,俗称“枪旗”。采茶女腰间挂竹篓,嘴里哼《采茶调》,调子从南北朝一路哼到今天。茶商来了,举着直播架喊“家人们,把信阳的春天带回家!”姑娘们低头不理,手速反快——她们知道,只要稍慢一步,茶叶便会被“借”成流量,再被流量“借”成9块9包邮。炒茶师傅更倔:铁锅240℃,徒手翻炒抖散团揉,3分钟清香盈屋。劝用机器,他白眼回绝:“机器借得走火候,借不走手心那口汗。”一句话把“不借”烙进叶脉。我蹲在锅边,看青叶蜷成雀舌,方悟:信阳毛尖之所以不能复制,是因为每片叶子都藏着一只拒绝被借贷的手掌。

四、南湾湖的水,也拒绝被借

600里碧波、60余岛似散珠,却被隐形“楚弦”串起。楚弦是什么?是屈原放吟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是孙叔敖修芍陂的“水德含章”,是信阳人淘米洗菜时顺手撒给鱼群的一把剩饭。10年前,有外资想租下湖心岛,建“地中海俱乐部”,图纸都画好了:白帆、游艇、人造沙滩。村民闻讯,把渔船横在码头,3天3夜不撤。谈判那天,一位80岁的老妪拄着拐杖上岸,只说了一句话:“水是我家镜子,镜子不能租给外人照。”一句话,把项目“照”得粉碎。如今岛上依旧只有野橘与白鹭,湖水依旧清到能数得准一条鳙鱼有几片鳞。我坐船掠过水面,阳光碎成万两银子,却没人伸手去捞——信阳人早把“不借”写进了湖底:能看不能带走,能留影不能留名。

五、山水被借得最狠的一次,是“乡愁”

每年清明节,高铁站出口都会涌现一批“豫籍深漂”“楚裔沪漂”,他们拖着行李箱,箱里装着给祖先的纸钱,也装着给自己预留的“乡愁套餐”:两斤青尖、一袋南湾鱼、一罐潢川甲鱼酱。回到城市,把茶送领导,把鱼送客户,把酱留给自己,深夜拌一碗面,发条朋友圈:“故乡的味道。”故乡于是被借成一张邮票,贴在城市的信封上,邮戳是“信阳毛尖地理标志产品”。可有谁问:山水肯不肯?鸡公山腰有棵千年银杏,树干裂成三瓣仍不倒。树下是当年洋人别墅的废游泳池,池底长满野杜鹃。我踩着落叶绕树三圈,忽然听见“咚”一声一枚硬币从游客指尖滑落,滚到我脚边。抬头看,树枝挂满了红绳,绳尾系着“求事业”“求姻缘”“求上岸”。那一刻,我真替青山脸红:它竟被借成一座露天银行。我把硬币踢回池底,轻声补一句:不借青山作主人,也不借主人成青山。

六、信阳的人文,是“不借”的集句

司马光生光山,“砸缸”成了全国教材,却无人敢在信阳建“砸缸体验馆”,因为信阳人懂:真机智一次就够,反复表演是拿历史开涮。春申君墓在潢川县油菜花畔,有人想围园售票,村民一句“黄歇若见坟头变打卡点,怕要再气死”便噎回。连信阳菜也拒外借:鱼头离了南湾水、鹅块离了商城米酒,就像楚辞译白话,韵脚存而魂已失。

写这篇杂文,我也在“借”——借青山、借毛尖、借一湖不肯上岸的水。写到末尾,必须撕掉借条。山水与人最体面的关系是“互望”:山望人,人望山,中间留一条楚弦,让风通过,让鸟投林,却不许谁越界称主。收笔再念题目:不借青山作主人。暮色里鸡公山隐去,像咽下的方言。我转身进站,票根印着“信阳东”。山不送不留,只把“不借”塞进我口袋,让我带到远方,再原封不动还回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