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 张莹莹
华灯初上,息县临河乡政府广场上的屏幕准时亮起,熟悉的旋律通过乡政府免费提供的音响回荡在夜空。村民任伟手握话筒,一首《小白杨》唱得悠扬动情,周围几十位村民围坐倾听,时不时跟着旋律轻轻哼唱。这样的场景,从6月份开始,每周一到周四晚上7时至9时,都会在这里上演。
“6月初的一个晚上,我和徐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搬来设备,在广场上唱了几首歌,一开始就是想着丰富一下大家的夜生活,没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回忆起露天KTV的缘起,临河乡干部祝刚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这个由群众自发演出、乡政府全力支持的露天KTV,起初只是乡干部想丰富村民夜生活的小尝试,却像一颗石子投进平静湖面,激起层层涟漪。63岁的周治是最早加入的“元老”之一,他笑着说:“第一天是干部唱,我们听;第二天我就忍不住也上去唱了一首,唱完心里别提多痛快了!”从最初的两人到如今每晚几十位村民参与,露天KTV的人气一路高涨,成了临河乡最动人的文化风景。
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群“乡村歌手”不再满足于自娱自乐。在热心村民刘凤国的牵头下,大家开始有模有样地排练节目。“我们排了民歌联唱,还编了小品,准备到各村‘饺子宴’上去演,让更多老伙计乐和乐和!”刘凤国的话,道出了大家想把快乐传递出去的心声。
露天KTV的歌曲以红歌、民歌为主,偶尔穿插几首流行歌,既贴合村民喜好,又保证唱歌时间固定而不打扰周边住户。它没有高昂成本,而是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歌声里,邻里间的陌生感渐渐消散,乡村的凝聚力和文化活力不断增强。
这场看似简单的露天KTV,正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改变着乡村的精神面貌。从“一人唱”到“众人和”,从“广场娱乐”到“送戏下乡”,临河乡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乡村文化在互动与共享中焕发新生机,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绵绵不绝的人文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