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原来核磁共振和核电都离不开核技术!”近日,信阳市第十三小学的阶梯教室内,学生们举着写满问题的纸条,围着河南省核技术应用中心的专家争相提问。
当日,浉河区科协紧扣全国科普月“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主题,联合专业机构打造沉浸式“核”知识科普课堂,用生动有趣的形式,为300余名师生开启了一场探秘核能的科学之旅。 活动伊始,河南省核技术应用中心高级工程师以“认识我们的‘核’朋友”为主题开讲。从宇宙诞生时的核反应,到日常生活中的核技术应用,专家通过动画短片将抽象的“核能发电原理”转化为“原子小火车运送能量”的趣味故事,用医院CT检查、食品辐照保鲜等贴近生活的案例,破解学生对“核”的认知误区。
在“核的优缺点”互动环节,学生们手持“环保卡片”“安全卡片”分组辩论,在思维碰撞中理解核能清洁高效与安全防护的辩证关系,现场掌声与欢呼声此起彼伏。
除了干货满满的讲座,科普展区同样人气爆棚。“核安全防护”展台前,工作人员身着专业防护服,演示如何正确使用辐射检测仪;“未来核应用”板块的核聚变模型,让学生们直观感受“人造太阳”的魅力;趣味问答区,“核电站会像原子弹一样爆炸吗”“核废水该如何处理”等问题,在专家的耐心解答中一一找到答案。
“本次活动是信阳市全国科普月系列行动的重要一站。后续还将针对不同群体,开展‘科学实验进社区’‘航天知识进校园’等12场特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动手实践等形式,让科学知识走出书本,融入生活。”据浉河区科协负责人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普及专业知识,更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让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成为社会新风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