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新衣改制,打开手机小程序就能查找附近的缝纫摊;居家养老,一键预约,社区食堂的营养餐就可以送抵家门;周末充电学习,社区自习室24小时运营……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发现,诸多生活需求不必远行,在“一刻钟”半径内便能得到贴心满足。
近年来,以社区为“圆心”,步行一刻钟为“半径”画出的便民生活圈建设如火如荼。自2021年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启动以来,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各地以“一圈一策”补齐社区服务功能,提高消费便利水平。得益于试点的推进,不少居民曾经的“急难愁盼”现今在家门口找到了舒心便捷的“新解法”。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底,全国210个试点地区共建成便民生活圈6255个,服务居民1.29亿人。
这无疑是城市功能的一次重要“补课”,有效补齐了以往社区配套的短板。“补课”的背后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仅仅在于“有没有”,更在于“优不优”。分析其他城市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可以让我们从中汲取经验。在上海,一些社区打造了下楼就能“寄娃”的“宝宝屋”,专为0岁到3岁的孩子提供托育服务;在重庆,有的社区整合了家电维修回收点、裁缝铺、开锁修锁服务点,通过集中布局实现“一站直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建设,正从满足基本需求的功能载体,转向提升品质与温度的内核升级。我们共同托举的,不仅是家门口的便利,更应是触手可及的品质生活与稳稳的幸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