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赚钱、听小说赚钱、看视频赚钱……近期一些打着“随时随地帮你赚钱”噱头的App不断冒头。这些App大多针对中老年用户群体设置消费陷阱,且形式不断翻新、手段更加隐蔽。不少中老年消费者下载后稀里糊涂订购消费产品,陷入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为何“赚钱”App能够“大行其道”?
本想“赚钱”却被“坑钱”
“5月4日支付老年大学网校会员888元、掌上老年学堂会员898元。”今年6月,福建的林女士无意间看到母亲手机上有两笔扣款,心生疑惑,其母表示并未上过任何网课。经详细翻查,原来是某赚钱宝App里的弹窗广告,诱导其母支付了这两笔费用。林女士尝试打开该App后发现,跳转第三方平台、网页弹窗接踵而至,一步步都在诱导付款。
除被单次大额扣款外,在此类走路赚钱App中还有广告以“单次小额支付+自动续费”的模式,诱导用户开通运营商的增值业务或者连续会员月卡。
不久前,湖南的一位女士发现母亲手机里有一条中国移动发来的验证码短信,才得知母亲下载了“走路赚开怀”App并点击了广告,无意间订购35元/月的全年流量包,且已扣费。短信显示,该业务由与广州骏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电子渠道办理。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走路赚钱App存在一条“引君入瓮”的套路链条——先将自家广告投放到短视频、短剧等中老年用户较多的平台中,诱导其下载,用户操作时极有可能被误导点击广告,进而引导其开通对应广告主的付费业务。
半月谈记者从小米应用商店下载了一款162万下载量的“走路赚零钱”App,打开后霸屏弹窗不断弹出。无论点击“登录”或“还未登录”,均会跳转至外部链接,或显示“立即领取”视频会员。点击后,“领取”却摇身一变,成了每月25元的会员与话费的产品“订购”,默认自动续费。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说,中老年人被按钮虚假指示后,极易通过多次点击,订购自动续费产品或者开通运营商的增值服务,被多笔扣款才后知后觉。
中消协今年8月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显示,一些不法商家通过发布“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宣传语吸引老年人点击,声称用户只需利用零散时间在手机上进行简单操作,即可获取一定回报,使得许多用户纷纷参与其中,而这些不法商家利用免密支付自动扣款收取“会员费”。
陷阱多如牛毛,维权难上加难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走路赚钱类App之所以能够瞒天过海、大行其道,其背后有多重漏洞:
——协议“卸责”,风险“甩锅”。用户协议单方面扩张运营方权利、免除运营方义务。今年7月,四川省消委会对一批被投诉的走路赚钱类App的用户协议进行调查,发现部分App运营方存在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情形,如设立只利于自身的格式条款,同时强制用户承担过多责任与风险,导致双方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等。调查显示,部分App用户协议规定,对平台展示的广告,运营方既自主决定发布形式,又免除对广告真实性的审核责任,用户因广告受骗的损失“自行承担”。
——付费一步到位,退款层层设限。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不少用户都面临退款难。林女士说,当时耐心问了母亲为什么付款,母亲并不了解,然后通过支付宝付款记录才找出了背后真正的收款方。向收款公司客服申请退款时,对方以超过7天为由拒绝,最后她告诉对方已报警才得以索回。
辽宁的一位女士说,母亲曾多次拨打客服电话被挂断,自己也是拨打了6次才接通。走路赚钱平台、支付渠道、收款公司都有“捂紧钱袋子”的理由——平台客服称这是属于第三方的交易,支付渠道认为用户自主输入密码,收款公司甚至扬言“系用户自愿购买”。
——侵权产业链化,环环相扣。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走路赚钱类App强制约定争议由运营方所在地法院管辖,但实际用户遍布全国,且此类App收款方分散,呈现产业链化的趋势,客观上增加了异地用户的维权成本,加重了消费者责任。如“走路赚开怀”平台归属地广西南宁的12315就回电称,扣款涉及3家公司,关系复杂,建议其走法律诉讼渠道维护权益。
让不法App失去“寄生”的空间
受访专家认为,此类App虚构“走路赚钱”“免费领红包”等信息,往往夸大其词,甚至完全虚假,欺诈对象多为中老年群体,利用后者对智能设备操作不熟悉、风险防范意识较弱的特点实施欺诈,社会影响恶劣。
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律师团副秘书长邓永表示,这些信息的发布者往往隐藏在网络背后,难以追踪,给受害者维权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陈音江建议,有关部门应推动建立涉老消费重点监管清单,对直播间虚假宣传、网络诱导点击扣款等加大查处力度;相关直播平台应加强对商家资质和商品的审查,优化广告展示逻辑,避免向老年用户定向推送高风险内容。
受访专家认为,一方面,App应用商店应建立审核机制和动态反馈机制,对多次被投诉的App采取下架、限制上架等措施;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通信运营商往往是这类App的广告主,“大厂”、通信运营商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改变广告投放和会员订购策略,让不法App失去“寄生”的空间,让消费者消费得明明白白。
此外,邓永等专家建议,社区中心、老年大学等机构要主动开展智能设备使用安全培训,重点讲解“诱导广告识别”“免密支付关闭方法”“异常扣款应对步骤”等知识,提高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的风险防范意识。
(据《半月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