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甘为青史做“窃贼”


陈茂声

昔时读鲁迅,记得孔乙己涨红了脸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当时只道是文人迂腐,未曾想有朝一日,自己竟也在“窃”与“偷”的边界徘徊。

单位搬迁之际,旧库房狼藉一片。尘埃在从窗户透进的光柱中飞舞,如同时光的碎屑。一位已退职的领导心系往事,约我同寻《刘邓大军与光山》的资料,以备郑大教授研究之需。翻检间,他忽低声对我说:“有些史料存档稀少,若有用的,你不妨先存起来。”我一怔,心有微澜。虽是领导授意,手下却不自觉沉重,每取一册,竟有如贼般心虚。

回到办公室,面对一沓有关光山的历史残卷,忽然明白:那并非教唆,而是一份未尽之责的托付,是一种深沉却无言的期待。我心肃然。

此后因工作之需,我又数次独自进入库房。数年间,《光山史话》《光山县志》《光山革命史》《光山党史大事记》《红色光山》……一一入我案头。借此,我陆续修订《光山党史二卷》,理清“光山建置知多少”“光山解放史略”;重现“红二十五军与光山”“白雀园的英烈”“皮旅与中原突围”“殷区起义”;再写“卧龙台”“赛山樵唱”“北台熏风”“郎畈春耕”“千年钓鱼台”“三山夜月金兰山”等光山古“三台八景”;更挖掘出“光山完亲”“光山喊彩”“光山民歌”等民俗遗珠,甚至追溯“《茶经》黄头港”的往事。点滴成文,十余万字,成为光山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算为光山历史略尽绵薄。

如今回看,这些年来所写光山文史稿,先后见于《中原文史》《河南史志》《信阳晚报》《信阳周刊》《中国地名》等报刊。有人竟称我“半个光山史专家”。我再无当初窃书之愧,反觉欣慰,这些文字,终未辜负那段库房中的嘱托。

孔乙己以“窃书不算偷”自我解嘲,字面上“窃”似有别于“偷”,仿佛多了分文人的体面。现实中,“窃书”一事确也因人而异:学者为之,可谓珍惜文献、传承文明;贪者为之,则实属占便宜、损公利己。对我而言,这些未付分银却得之大用的史料,究竟算“窃”抑或“工作需要”,恐怕难一言蔽之。

每当我翻开那些泛黄的书页,闻到那混合着尘埃与岁月的气息,便仿佛与历史对话。那些被时间遗忘的故事,通过我的笔尖重新流淌出来,注入新的生命。这不是窃取,而是拯救;不是占有,而是传承。

如今,我从当初那个心怀忐忑的“窃书者”,成为地方历史的记录者和传承者。每一次“窃书”,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致敬;每一次写作,都是对记忆的一次重塑。回首来路,不禁感慨:有时,最不合规的行为,恰恰成就了最珍贵的传承。

事可辩证观之,心凭动机见分晓。若天下多几位对历史负责的领导,多几个甘为青史做“窃贼”的痴人,历史大约就不会轻易被时光湮没,而文化的香火,也便在这看似不甚光彩的传递中,悄然存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