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论“扫街”在数字时代的不可替代性


张方志

当下,在算法推送、热点聚合与社交媒体爆料构筑的信息生态中,新闻生产的传统范式正经历深刻重构。一种观点认为,“扫街”——这种昔日记者以双脚丈量土地、用双眼观察市井、凭借人际交谈获取线索的方式,已然被效率至上的数字工具所超越。然而,作为一名常年奔走于新闻采访一线的新闻人,笔者的实践深刻昭示:尽管技术赋予了新闻从业者触达海量信息的便捷,但“扫街”这一看似传统的方法,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信息爆炸时代,愈发闪耀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新闻线索的源泉,更是一种深植于新闻专业主义内核的认识论、一种维系新闻与社会血肉联系的社会学以及一种彰显新闻人文温度的伦理学。

一、认识论视角:“扫街”与亲身体验中的真相探寻

从新闻认识论的维度来看,新闻生产本质是一个探寻与建构真相的过程。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广度,但其底色是虚拟与抽象的。网络信息往往是经过多重筛选、标签化甚至算法扭曲的二手现实,其背后是点击率、流量与商业逻辑的共谋。记者若仅沉浸于此,虽能高效捕获显性的“热点”,却极易与基层社会肌理中那些沉默的、未编码的、尚未浮出水面的“潜热点”失之交臂。

“扫街”则代表着一种截然不同的认知路径:它是一种具体化的实践。记者通过身体力行的走访、观察、交谈,调动全部感官去直接感知现场的温度、气息与细微脉动。这种“在场性”是任何远程技术无法复制的。正如笔者通过扫街撰写的《曾瑞平:唱红歌的95岁老人》与“探访申城老地名由来系列报道”等内容,它们并非源于网络热搜,而是来自街巷阡陌、流露于市民的眉头眼额之间。这些线索是“湿漉漉”的,附着着具体时空中的情感与探索。

我们身处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其运行逻辑和真实状况远非数据所能完全表征。记者通过“扫街”亲身进入这个场域,才能获得一种“实践感”,从而洞察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与行动逻辑。这种基于一线感知的发现,确保了新闻线索的原真性与独特性,为新闻报道打下了坚实的事实基石,有效避免了悬浮于空中的“伪真实”。

二、社会学视角:“扫街”作为构建社会毛细血管网络的纽带

新闻社会学强调,新闻机构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远不止于信息传递,更在于维系社会整合、推动公共议题设置与实现社会监督。在数字时代,虽然技术平台极大地拓展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但其“连接”的本质往往是基于兴趣和算法的“弱连接”,甚至可能加剧信息茧房与社会群体的割裂。

“扫街”在这一层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社会毛细血管”角色。当记者深入社区、街道、乡村,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进行面对面交流时,这实质上是在编织一张密集的本地社会网络。这个网络由普通市民、居委会干部、学校老师、小店业主、商贩、出租车司机等无数节点构成,他们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末梢。记者通过日常的“扫街”维护这一网络,从而能够持续、稳定地接收来自社会最基层、最原初的信号。

从事新闻行业十余年,笔者获得的诸多线索,采写的众多“身边人身边事”,正是源于这张用心维系多年的信任网络。民众愿意向一个经常出现的、可信赖的记者倾诉烦恼、反映问题,因为他们相信记者能为其“代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新闻媒体公共性的生动体现。它让媒体重新嵌入社会,而非悬浮其上,从而能够敏锐地捕捉到那些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真正需要进入公共领域的议题。这正是新闻媒体履行社会守望者功能的基础,它确保了新闻选题不致脱离社会的真实需求。

三、伦理学视角:“扫街”蕴含的人文关怀与弱势群体赋权

在效率至上、流量为王的部分市场逻辑驱使下,数字新闻业有时会不自觉地向奇观事件和能带来巨大流量的议题倾斜,而真正需要被关注的弱势群体与边缘议题反而面临“数字失语”的风险,这在伦理学上构成了正义的缺失。

“扫街”内在地蕴含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闻伦理。它要求记者走向人群,尤其是走向那些不擅长使用网络、缺乏话语权的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这种“走向”本身就是一种关怀的姿态和伦理的选择。当笔者在扫街中发现类似《房子原本买在5楼 后无故被卖主调到六楼——高先生的不可承受之“高”》与《工地施工阻断下水道 居民院落变池塘》时,其意义不仅仅是发现了一个新闻线索,更是为普通人提供了话筒。

通过记者的笔,个体的经历得以转化为公共议题,私人的困境触发了社会的集体善意与制度回应。这实现了新闻对弱势群体的某种“赋权”。与之相对,单纯依赖网络,很可能只会重复强化既有的权力与话语结构。“扫街”因此成为一种对抗数字鸿沟、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新闻实践。它确保了新闻的关怀视角能够向下凝视,让报道充满人文温度,最终实现解决问题的实质性善治效果。

四、数字时代“扫街”的范式革新与价值重塑

强调“扫街”的不可替代性,绝非意味着对技术的拒斥。恰恰相反,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实现“扫街”这一传统手法在数字时代的范式革新与价值重塑。新时代的“扫街”不应是孤立的,而应与数字工具形成深度协同。

记者可以借助网络数据发现宏观趋势或潜在关注点,继而带着问题深入街头巷尾进行验证与深挖;也可以在“扫街”过程中获取一线线索后,利用数字工具进行背景资料的快速核查、数据可视化呈现以及扩大报道影响力。线下“扫街”与线上拓展,构成了一个“发现-验证-深化-传播”的增强回路。数字技术为“扫街”插上了翅膀,但飞翔的方向和赖以起飞的空气,仍来自记者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感知与理解。

因此,当今的新闻从业者应成为“两栖”人才:既是精通数字工具的“数据分析师”,又是扎根现实的“社会调查者”。我们需要的是“鼠标”与“脚板”的结合,“大数据”与“微观察”的互补。唯有如此,新闻业才能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至于迷失,既能拥有天空般广阔的视野,又能保持泥土般厚重的真实。

总之,在技术光环日益炫目的今天,我们更需一份冷峻的思考。“扫街”之于新闻业,绝非一种过时的、低效的采集手段,它是追求新闻真实的根本要求,是新闻社会学中媒体嵌入社会、履行公共职能的关键纽带,也是新闻伦理学上彰显人文关怀、守护社会正义的价值选择。它保障了新闻不致沦为悬浮于空中的数字碎片,而是始终保持与大地、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脚下的泥土,或许沾污鞋履,却最能孕育真实的力量;街巷的喧嚣,虽然纷繁复杂,却最饱含生活的真相。作为新闻人,我们当始终铭记:技术迭代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抵达”,而非“离开”。抵达现场,抵达人心,抵达真相。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扫街”所代表的这种深入基层、直面现实的职业精神,永远是新闻行业的立身之本与尊严所在。它要求我们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对人民的关切,以及——脚下有泥,心中有光。 (作者单位:信阳日报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