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平桥区:文明新“声”润万家


本报记者 张 勇

通讯员 马晓宇

“轻轻敲响新的期盼,平桥新风正在蔓延,那些陈旧的习惯需要改变———”昨日上午,在平桥区美丽乡村郝堂村的绿荫下,村干部朱凯正抱着吉他弹唱着自己利用DeepSeek改编的《明天会更好》移风易俗的歌曲。“下个月,村里举办‘饺子宴’,我要给乡亲们演这个节目。”朱凯对自己表演很自信。

“你拍一我拍一,移风易俗除陋习———”在长台关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正为暑假里的孩子们编排通俗易懂的顺口溜;“提倡文明祭祀,这一句,大家想想镜头里怎么展现?”在平东街道中山社区,社区干部自己写脚本,自己出境,自己拍摄移风易俗短视频。

今年以来,面对理论宣讲“入脑难”、文明实践“落地难”的普遍困境,平桥区摒弃“大水漫灌”的宣讲形式,探索构建“分众化、浸润式”宣传新路径,用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文明新“声”,让移风易俗的清泉精准滋润不同群体心田。

夕阳红,乡音唱出了新气象。针对老年群体对传统艺术的情感和“数字鸿沟”问题,一曲由平桥区本土非遗传承人创作的大鼓书《新时代新风尚》,通过村居广播、微信群等老年人熟悉的渠道精准送达。抽象政策在乡音乡韵中“活”起来、“暖”起来,实现了“政策送上门,乡音化乡愁”,让老年人在怀旧的艺术享受中欣然接纳时代新风。

青春派,潮音燃爆朋友圈。紧扣青年作为网络原住民、崇尚潮流的特点,平桥区拥抱科技前沿,引入AI智能创作工具,匠心打造《平桥的新风》《平桥,全是爱》等系列原创歌曲与创意短视频。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平桥新风大家唱”移风易俗主题创作征集活动,一个个创意视频成为朋友圈“爆款”,文明新规借力“流量”强势破圈。

童声诵,歌谣种下文明花。着眼文明习惯代际传承的长远大计,平桥区将移风易俗的种子精心播撒进校园沃土。组织编写“红白喜事不铺张,勤俭持家日子旺”“孝亲敬老记心间,家和才能万事兴”等主题顺口溜与童谣。孩子们在轻松传唱中,悄然将文明理念内化于心,在童年记忆深处烙印下行为规范。

以雅治人,风成于颂。如今,平桥区移风易俗新风尚正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通过看得懂、听得进、记得住的文明新“声”滴灌,崇尚节俭、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文明行为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