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城乡“双向奔赴” 助力全域旅游升级


周 涛

近年来,全域旅游的核心价值,日益体现为通过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深度联结与互动交换,赋能城市文化空间焕新活力,驱动乡村产业生态全面振兴。

在赋能城市更新方面,全域旅游理念正深刻重塑其内在逻辑。昔日衰败的老商圈,通过引入美术馆、设计书店与小剧场,被打造成古今交融的“文化磁场”……北京隆福寺街区的“蜕变”堪称典范。这座曾沉寂的老商圈以历史文脉为底本,精准对接市民生活需求和游客深度体验渴望,将每一处闲置或衰败的空间,转化为浸润文化、充满温度的生活场域。

在乡村端,以农文旅融合打通城乡消费链,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振兴的范例也比比皆是:浙江桐庐以“民宿集群+高山农业体验”带动农产溢价,当地果蔬依托旅游路径直供沪杭都市圈,农民收入水涨船高;河南罗山以民宿小院为依托,稻田变课堂、农舍变民宿、手艺变商品,使乡村不仅是生态“后花园”,更是产业兴旺的活力热土。通过“农业基地+文旅体验+品牌营销”深度融合,乡村得以打通从田间到餐桌、从美景到消费的全链条。

当城市的资本、人才、消费力通过旅游的管道流向乡村,当乡村的生态、物产、文化通过旅游的平台输向城市,一种良性的“双向循环”生态便蔚然成形。市民下乡寻觅“田园牧歌”,释放休闲度假需求;优质农产品、手工艺品则搭上旅游“快车”进城增值。更有乡村创客与城市资本携手,激活沉睡的古村落;城乡间的人才、技术、创意得以自由流动、优势互补。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要素互动与价值交换,正是全域旅游所构筑的深邃智慧。

让这场“双向奔赴”更深入、更持久,需前瞻性的制度设计,以及协同破除一些“壁垒”。土地方面,可探索适应乡村旅游新业态的灵活用地政策,盘活闲置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资金方面,可创新金融支持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流向乡村文旅项目;人才方面,可完善城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吸引城市精英“下乡”创业,培育本土“新农人”“达人”。与此同时,要构建全域智慧旅游数字平台,精准匹配城乡供需,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唯有不断破除障碍、创新机制,全域旅游方能真正释放其力量,绘出文旅繁荣新图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