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定要帮他找到家人


——我市民政部门七年坚守助流浪者归故里

本报记者 马保群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不放弃,俺弟弟怕是这辈子都回不了家……”8月5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一场迟到13年的团聚温馨上演,韩保书与家人紧紧相拥,热泪盈眶。而这背后,始于一句不经意的方言,成于我市民政部门7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救助站工作人员从未放弃的执着。

时间回溯到2018年7月,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街头发现了一名流浪男子(韩保书)。彼时,他衣衫褴褛,言语混乱,只能模糊地说出“保书”两个字,言语中操着周口、商丘一带的口音,身上没有任何能证明身份的证件。于是,工作人员将其带回救助站。

为了帮他寻亲,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立刻启动了多方联动机制:一次次耐心问询,试图从混乱的话语中捕捉线索;采集DNA比对、运用人像识别技术在海量信息中筛查……然而,所有努力都未能突破僵局,男子的身份始终是个“谜”。

考虑到他属于流浪乞讨长期滞留人员,为保障其合法权益,市救助站按照落户安置政策,联合公安部门为其办理了二代身份证,户籍姓名为蒋保书。但安置并非终点,“一定要帮他找到家人”成了救助站所有工作人员的共同心愿。

市救助站负责寻亲工作的工作人员李尚霖,更是将这件事记在心上。李尚霖每月都会定期去探访蒋保书,陪他聊天。即便很多时候,蒋保书都答非所问,说的话颠三倒四,李尚霖也从未失去耐心,始终坚信总有一天能找到突破口。

功夫不负有心人。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的一次寻常探访中,李尚霖像往常一样与蒋保书聊天,并试探着问:“仔细想想家是哪的?说出来咱现在一起回家。”没想到,蒋保书突然冒出一句:“耶熊吧!”

“耶熊吧!”一句充满地域特色的方言,让李尚霖眼前一亮,立刻意识到,这极有可能是找到蒋保书家乡的关键线索。结合蒋保书说话的口音,再梳理多年问询得到的零星信息,初步判断其可能是商丘市宁陵县人。于是,市救助站再次联系了合作的爱心警官,请求协助排查户籍信息。经过细致排查,发现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一名叫韩保书的男子与蒋保书高度吻合,且户籍信息显示家中还有80多岁的老父亲。

根据爱心警官反馈的信息,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于7月24日带着蒋保书的照片赶赴宁陵县阳驿乡平洛西村进行实地寻亲。在当地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的帮助下,联系到了韩保书的哥哥韩运书。当韩运书看到照片的那一刻,眼泪瞬间涌了出来,他激动地说:“是他,是他,这是俺弟弟韩保书啊!他20岁时精神不太好,2012年走丢后,当时家里条件不好,亲属们只在周边地区多次寻找,却一直没有结果,时间久了,家人都以为他可能不在人世了,没想到还能有重逢的一天……”

8月5日,在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韩保书终于回到了阔别13年的家乡平洛西村。村口,80多岁的老父亲早已等候在那里。当看到儿子的那一刻,老人颤抖着走上前,紧紧抱住韩保书,老泪纵横,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周围的村民也纷纷上前道贺,为这个家庭的团圆感到高兴。

从蒋保书到韩保书,从流浪异乡到回归故里,13年的等待,7年的坚守,不仅是让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重获圆满,更彰显了信阳民政部门的责任担当,体现了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坚守执着,见证了社会救助体系“一个都不能少”的温暖力量。而这份温暖,正藏在每一次耐心的问询里,每一次不放弃的排查中,守护着每一个迷失的生命,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