潢川县官渡中学 九(2)班 杨硕硕
查分页面跳出来时,我正用鼠标划着屏幕边缘的裂纹。676这三个数字安安静静地趴在那里,像块刚从水里捞出来的石头,带着点沉甸甸的实感。客厅里的吊扇“咯吱”转了半圈,妈妈端着的西瓜盘“当”地磕在茶几上,红瓤的汁水洒到桌子上,她却只顾着揉了揉眼:“再念一遍,我听听是不是676?”
爸爸从门外冲进来时,手里还攥着浇花的水壶,水珠顺着壶嘴滴在地板上,浸湿门口的地毯。他没看屏幕,反而盯着我:“数学多少?”我报出分数,他突然往沙发上一坐,水壶“咚”地搁在脚边,指节在膝盖上敲着,好似在思考着什么大事,过了半晌才开口:“比上次模考多了15分呢。”声音里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抖。
那天的晚饭格外丰盛。妈妈往我碗里夹排骨时,筷子撞在瓷碗上叮当作响,说要把冰箱里冻了半年的鲅鱼拿出来炖,那是她总说“等你考上重点再吃”的存货。爸爸翻出通讯录,给舅舅打电话时嗓门比平时高了两度,说“不用托人问学校了”,挂了电话又觉得不妥,小声问我:“要不要再看看别的学校?”
爸妈尽力地表现很平淡的样子,但我知道他们的开心藏在细节里。夜里起床上厕所,看见爸妈房间的灯还亮着,门缝里漏出的光里,混着翻报考指南的沙沙声。早上醒来时,发现书桌一角多了杯温牛奶,杯壁上凝着的水珠没来得及擦——就像从前无数个清晨,我背书时总会出现在手边的那杯。
为了高中的顺利,我在草稿纸背面列过好几遍。早读要把古诗文注解抄在便利贴上,贴在笔袋里,排队打饭时能多记两句;晚自习前花五分钟写任务清单,用红笔标上“物理错题”“英语范文”,免得被杂事绊住脚;周末去图书馆,把初中没啃完的《昆虫记》读完,再借本数学基础题,提前学薄弱学科。
爸爸听说高中要学9科,翻出他年轻时的笔记本给我看。纸页已经泛黄,第一页写着“每天进步一点点”,字迹歪歪扭扭,却很用力。“别学我那时偷懒,”他挠挠头,“但也别熬太晚,你妈总说你一熬夜就冒痘。”妈妈在厨房听见了,探出头来:“周末炖银耳汤,败火的!”
窗外的蝉鸣渐起,阳光透过纱窗,在地板上投下格子状的光影。我摸着那本崭新的高中日记本,第一页还空着,我却仿佛已经看见未来的日子:晨光里的朗读声,台灯下的演算纸,考砸时爸妈递来的热牛奶,进步时餐桌上多的那道排骨汤。
676分是座里程碑,但不是终点。就像爸爸说的,路还长着呢。而我知道,那些藏在分数背后的期待与陪伴,会陪着我,一步一步走下去。
(指导老师:王学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