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县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浉河区非遗课堂入社区 “串”出甜甜文化味

无标题


魏 震 周青林

“冰糖葫芦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到了明清时期就非常兴盛了……”7月15日,在浉河区湖东街道京深社区活动室,大学生志愿者化身“文化讲解员”,为孩子们讲述起这道传统小吃背后的故事。当听到自己最爱的零食拥有如此悠久的历史时,9岁的朱思雨忍不住睁大了眼睛:“原来糖葫芦这么有来头!”

据悉,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东街道京深社区联合信阳市审计局精心策划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微课堂”——糖葫芦制作体验活动。

活动现场,志愿者将糖葫芦制作工艺细致分解为“选果、穿串、熬糖、裹衣”四个步骤,并逐一讲解示范。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尝试。9岁的秦浚铭认真地挑选圣女果穿在竹签上,他的妈妈在一旁轻声提醒技巧。不少家长主动“退后一步”,鼓励孩子独立完成操作。“暑假期间孩子不仅是作业和补习班,也是动手实践、丰富阅历、感受文化魅力的宝贵时光。”家长张女士表示,这样的活动既有趣又有意义。

“糖浆要熬到能拉出细丝才算到位。”伴随着志愿者的现场示范和讲解,孩子们纷纷上手体验关键步骤——裹糖衣。当晶莹透亮、形似琥珀的糖浆完美包裹住水果串时,现场响起一片赞叹声。“自己做的比买的还好吃!”刚咬下亲手制作的糖葫芦,秦浚铭便兴奋地与伙伴分享,“社区再有这样的活动,我肯定还要报名!”

活动接近尾声,家长们纷纷用手机记录下了孩子们的“非遗首作”。带着孙子来参加活动的社区居民王大爷感慨良多:“孩子们多幸福啊,让非遗‘活’起来,就得从娃娃们抓起!”

下一步,浉河区将坚持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常态化推进传统文化项目进社区、进校园。通过将非遗传承巧妙融入各项便民服务之中,既有力充实辖区青少年假期生活,又在文化活态传承与文明实践的深度融合中探索新路径,使社区文化在服务为民中持续焕发新的活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