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左浉右
明日,迎来夏至。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众所周知,夏天始于立夏而并非夏至;夏至的至,是“极”的意思,而并非“到”。早在公元前7世纪,智慧的中国古人就观测到,每一年中总有一天会发生“日长之至”的天文现象,也就是每年的这一天日影最短、白天时间最长。于是,这一天后来就被确定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表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长达到最长;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这一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开始逐日降低;对于中国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过后,正午太阳高度经过南返的太阳再次直射后才开始逐日降低。所以,凡位于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一年中都有两次被太阳垂直射向地面。我们信阳市位于北纬30°23′—32°27′之间,所以是没有这个机会的。
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古时“四时八节”(一年四季中的八大节气),更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定的节气。
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我国民间不光有“冬九九”(数九)之说,还有“夏九九”民谚民俗。“夏九九”与“冬九九”形成鲜明对照,适用范围更广,只是不知因为什么原因它并未能广为流传。“夏九九”就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九九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时段。“夏九九”同样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时令与物候的关系。据了解,民间的《夏九九歌》版本很多,其中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是这样的: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你看,通俗质朴,生动形象,每个“九”都这么有画面感。
生如夏花之绚烂。时下,浉河南岸茗阳阁下金鸡菊花绽如锦。夏至到来,时令进入所谓的盛夏,而自然界进入五彩斑斓“旺季”。一年分四季,似乎更多的花愿意选择在盛夏绽放,你看,无论是城市、乡村,还是河边、田野,紫薇、绣球、向日葵、格桑花……一簇簇,一丛丛,一片片,开得热烈而明亮。
“夏至一场雨,一滴值千金。”这几天,高温之后,豫南信阳正沐浴在一场大雨之中。夏天就是这样,热烈,酣畅,多变,激越,汗水与骄阳辉映,雨水与鲜花共舞,一起谱写灿烂的生命乐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