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耗电快、指纹识别不灵、售后保障差、侵犯他人隐私……近年来,随着使用智能锁的群众越来越多,智能锁的相关投诉也日益增多。4月1日起,《网络安全技术-智能门锁网络安全技术规范》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这一国家标准,能否“药到病除”?
智能锁质量问题频现
“前前后后花了我2500多元,还把人折腾够呛。”宁夏银川市市民周先生说,他买新房后,为方便老人孩子,在网上购买了一款1000多元的智能锁,用了不到两年就出现液晶屏碎裂、门锁把手不紧等问题。随后老人在修锁时被推荐参加以旧换新活动,花800元换了一个新智能锁,没过几个月新锁出现指纹和密码失效问题,家人又通过以旧换新活动换了一款智能锁。“被换下的两个智能锁商家都回收了,换来的新智能锁连个说明书也没有。”
北京市民李女士说,小区有修锁匠推销智能锁,价格从300元到1200元不等,她购买了一把1200元的智能锁,但该锁没有品牌和生产厂家,修锁匠说加微信终身维修。但不到一个月,门锁出现问题无法打开,李女士微信联系对方却发现早已被删除好友,只得再买新锁。
网售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数据显示,从2022年到2024年,电子门锁不合格率从17.1%逐年上升为18.9%、23.3%。半月谈记者在黑猫投诉、京东、天猫等平台检索发现,涉智能锁投诉问题包括指纹模块易损、网络断连、误报警、维修费用高、人脸识别不准等。
“新国标”能否“药到病除”
半月谈记者调研了解到,智能锁“新国标”主要关注的是“网络安全”,对于一些问题并未触及。
北京市某智能锁店销售人员说,网上销售的智能锁存在旧机翻新等情况,参数也与实体店不同,如电池容量指标实体店多为7500毫安时,而网上一般为5000毫安时。多名业内人士透露,不同的智能锁看似实现了相同功能但用料差距很大,导致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一些价格低廉的智能门锁多为半自动锁芯,相当于没有反锁,有被盗风险。
银川市多家智能锁销售人员说,智能锁目前的“硬标准”包括锁芯分级等,但相比手机、电脑等,没有显卡型号、处理器型号等明确标准。
飞利浦智能锁旗舰店淘宝客服说,智能锁虽有统一的尺寸标准,但没有统一的制作技术标准。TCL智能家居旗舰店、德施曼旗舰店等商家客服称暂不清楚“是否有相关标准体系”。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说,当前智能锁执行的国标、行业标准等已落后于迅速发展的市场。“‘老旧’标准无形中降低了行业门槛。”
此外,在智能锁是否涉嫌侵犯隐私这一问题上依然有争议。在北京市朝阳区十里河家装市场走访时,半月谈记者发现,不少商家展示的智能锁在实时摄像。有多家商铺的智能锁在记者经过时,都会提醒识别并自动打开。在记者询问相关工作人员这样是否会涉嫌侵犯隐私时,有关负责人表示自己刚来的、不清楚。
补“短板”,让消费者明白花钱
智能锁市场亟须补齐相关法律法规短板。“智能锁是特殊商品,涉及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需要特殊监管。”胡钢建议,加快制定、发布和实施智能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加快制定完善与智能锁有关的隐私与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标准和行业规范。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说,智能锁目前存在的短时间电机损坏、指纹识别不稳定、电池续航有限、售后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行业标准。
胡钢表示:“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强制标准智能锁的商家应当依法承担警告、罚款直至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构成消费欺诈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承担退一赔三、最低500元的惩罚性赔偿。”
(据《半月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