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方志
上周末,我市迎来了大风天气,局地阵风达 12级,实属罕见。其实,每年的4月至7月,我市雷电、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多有发生,期间常常伴随短时强降雨甚至冰雹。那么,为何信阳会频繁发生大风、雷电等强对流天气呢?我们又该如何科学防范呢? 特殊地理位置是主因。信阳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淮河穿境而过。这里如同一个“天气战场”——南方的暖湿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频繁交锋,形成强烈对流,从而催生雷暴、大风等极端天气。
地形加剧天气变化。信阳毗邻大别山,当暖湿气流沿山坡爬升时,遇到高空冷空气,就会像烧开的沸水一样剧烈翻滚,形成雷暴云。这种地形效应使得信阳的强对流天气比平原地区更猛烈。
气候变化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受全球变暖影响,信阳所在的淮河流域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高温高湿环境为强对流天气提供了更充足的能量,导致雷电大风天气的强度和频率都有所增加。
科学防范是关键。本次大风天气给民众出行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并造成了一定损失。这些损失中有很多就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到科学防范。比如浉河两岸的休闲帐篷在大风来临之前没有及时收起,部分路段的行道树没有提前修剪,最后“树大招风”,导致被连根拔起或被拦腰折断。
科学防范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首先要及时关注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尤其是预警信号更要特别留意。发生雷雨时要关闭门窗,拔掉电器插头,避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如在室外遇到雷暴天气,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不在空旷地使用金属物品,尽量减少步行。遇到大风天气时,要提前加固户外设施。非必要不外出,外出时要避免靠近临时搭建物。
总之,关注预警、提前准备,是应对极端天气的最佳策略。愿你我皆能科学防范,远离灾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