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立堂
前几天,河北三河燕郊开发区蜜雪冰城招牌变色一事,引发了全民热议。城管部门一纸要求,所有红底门头牌匾必须统一更换颜色。于是乎,那原本红得惹眼的蜜雪冰城招牌,被迫披上了绿、灰等格格不入的“外衣”。消息一经传出,万千网友纷纷化身“吐槽大军”,直呼好好的品牌特色被改得面目全非。好在最终在舆论的强大压力之下,招牌又变回了红色,“雪王”总算是找回了自己的“红妆”。
牌匾文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回溯古代,无论是繁华市井中的酒肆茶楼,还是街巷深处的各类商号,一块精心制作的牌匾,不单单是店铺的醒目标识,更是商家信誉的庄重彰显、文化品位的独特呈现。店门之上高悬的牌匾,或是出自书法名家之手,笔锋间尽显苍劲有力与潇洒飘逸;或是经能工巧匠精雕细琢,龙凤呈祥等图案栩栩如生,每一处细节都在讲述着店铺背后的生动故事。
类似“统一招牌”的现象绝非个例。城市管理部门的出发点,想必是希望通过统一门头牌匾的颜色、字体、大小等,实现美化市容、规范管理的目标。然而,这种做法看似整齐有序,实则粗暴地磨灭了城市商业的个性。要知道,每一家店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经营理念和品牌文化,而招牌无疑就是它们向外界展示自我的关键“名片”。像全聚德、同仁堂、六必居等这些声名远扬的百年老店,其招牌历经岁月磨砺,独特的字体与色彩早已深深烙印在消费者的心中,成为品牌灵魂的核心所在。一旦被改得千篇一律,顾客踏入店铺时,那份源自记忆深处的熟悉感与亲切感恐怕也将荡然无存。
城市,本就应当是多元包容、充满无限活力的。风格迥异的门头牌匾,宛如城市灵动多变的表情,生动展现着城市的独特魅力与文化内涵。整齐划一的招牌,不仅剥夺了城市的个性与丰富性,更是与商业发展的自然规律背道而驰。商户们失去了自主塑造品牌形象的权利,顾客也难以凭借招牌快速识别店铺特色。如此一来,商业的活力与生机自然而然就会大打折扣。
当然,对门头牌匾进行必要的管理无可厚非,诸如清理违法私设、存在安全隐患的牌匾,规范招牌内容以确保合法合规的举措,都是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但这绝不意味着要采取简单粗暴的“一刀切”统一模式。城市管理需要的是智慧与温度并存,在严守安全与法律底线的基础上,理应充分尊重商家的创意与个性表达。比如,设定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给予商家一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他们能够挑选契合自己品牌定位的颜色;对于字体大小,则依据店铺面积、所处街道环境等因素,给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而非强制执行统一标准。
城市之美,美在其丰富多彩的面貌,美在街头巷尾弥漫的浓郁烟火气。切莫让“统一”和“标准”的枷锁,禁锢了城市的个性与活力。衷心期待在未来的城市街头,每一块招牌都能成为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线,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