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涛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文旅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许多文旅项目找到了发展新业态的路径,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浪费了资源。因此,如何在新业态中挖掘差异化与特色化,成为文旅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当前,一部分景区或文旅项目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独特定位,盲目复制成功案例,导致“千镇一面”“千村一貌”现象。例如,有些景区盲目招引新业态项目,却缺乏对当地市民及游客喜好的认知;有些古村落存在商业化过度的现象,没有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有些主题乐园照搬外地成熟模式,难以形成持久吸引力。
笔者认为,破解这一困境,需要文旅从业者从资源禀赋、文化基因和市场需求等方面,谋求差异化。河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其以沉浸式戏剧为核心,将中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打造出独一无二的文旅体验,成功跳出传统景区的框架;浙江莫干山的民宿集群依托自然生态与设计美学,形成了区别于城市酒店的差异化产品,吸引了高端消费群体……凡此成功案例,都是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再就是要有深耕文化IP与在地性表达的特色化。特色化是差异化的深化,要求文旅项目不仅与众不同,还要具备鲜明的文化标识。文化IP的挖掘与创新是特色化的关键。我们不妨研究一下西安大唐不夜城、贵州“村BA”“村超”。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基底,通过街区表演、灯光秀、文创产品等多元形式,让历史“活起来”,成为现象级文旅地标;贵州“村BA”“村超”则通过乡土文化与体育赛事的结合,展现了乡村文旅的另一种可能。总之,文旅项目应根植于地方文脉,而非简单嫁接外来元素。
与此同时,文旅事业发展还需要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与业态融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打破时空限制,如故宫的“数字文物库”和“沉浸式展览”,让传统文化以现代方式呈现。文旅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也能催生新业态,例如“文旅+农业”“文旅+体育”“文旅+康养”等模式,进一步拓宽差异化空间。文旅新业态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与创意的竞争。唯有立足本土、挖掘特色、拥抱创新,才能避免同质化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文旅产业迈向高质量增长的新阶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