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在社会的历史长河中,风俗如同一条流动的河,既有滋养文化的“活水”,也有需要疏浚的“淤沙”。
过去,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甚嚣尘上,“人情债”“面子钱”成为群众沉重的负担。这些陈规陋习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初衷,变成攀比浪费的“面子工程”、捆绑亲情的“人情枷锁”,不仅成为老百姓的物质和精神负担,还扭曲了社会价值观。
移风易俗就是要“移”走旧习俗,“易”出新时尚,推动社会文明的“新陈代谢”。它不仅是简化几项仪式、减少几桌宴席,更是要打破以“俗”论事的道德绑架,建立重实质轻形式的价值共识。当年轻人不再被天价彩礼逼成“婚奴”,当老人不再因担心“身后事”加重子女负担,当人际交往回归真挚情感而非金钱算计,简朴文明的新风尚必将如雨后春笋,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更动人的风景。
出台约束性措施遏制陈规陋习,从2021年至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对移风易俗工作作出部署,旨在破除陈规陋习,营造时代新风新貌。
移风易俗,关键在“移”与“易”,要善于找准小切口,以“走新”的方式,让破除陈规陋习的工作更“走心”。一方面,要深挖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让良俗焕发新生。比如,将慎终追远的孝道转化为生前尽孝、关爱老人的实际行动;把勤俭持家的古训转化为绿色殡葬、简约婚庆的现代实践。另一方面,要用接地气的方式培育新风,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作用,有效遏制恶俗婚闹、高价彩礼、大操大办、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陈规陋习,展现出乡风文明建设新作为。
风俗之变,非一朝一夕之功,却系千家万户之盼。从简化人情往来到推行殡葬领域改革,从抵制低俗婚闹到倡导集体婚礼,每一次对陋习的摒弃,都是向现代文明迈出的坚实一步。让我们携手行动,既做传统美德的守护者,更当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因为,只有“移”走不合时宜的旧俗,才能“易”出充满生机的新风;只有每个人的观念转变,才能汇聚成社会文明的浩荡长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