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光 轩)阳春三月,在光山县寨河镇吴寨村水蛭养殖基地,波光粼粼的网箱里,被誉为“水中软黄金”的医用水蛭正欢快地游动。这个昔日的传统农业村,如今通过发展特色水蛭养殖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水蛭素作为天然抗凝血物质,在血栓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吴寨村依托寨河穿境、毗邻水库的地理优势,创新发展“池塘+稻田”立体养殖模式。致富带头人张申义通过3年技术攻关,将单亩产值提升至5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3个,户均年增收1.2万元。水蛭养殖已成为吴寨村产业发展的新名片。
针对产业发展瓶颈,镇政府组建由乡贤组成的“技术服务团”,创新“养蛭先养水”理念,构建“繁殖、育苗、饲养”全链条生产体系。通过循环水处理系统,节水率达40%。运用螺蛳精准投喂技术,饲料成本降低25%。建立病害预警机制,水蛭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通过安装在池塘的智能传感器,实现水质数据实时监测,让传统养殖业插上科技翅膀。
吴寨村村党支部牵头构建“技术+种苗+销售”全链条服务体系。开展季度养殖培训,培育技术骨干15人,基地以成本价提供优质种苗,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确保销路畅通。目前,基地年产活体水蛭1500公斤,价格在300-500元/公斤,干品水蛭375公斤,价格约2000元/公斤,年收益破40万元。
下一步,该镇计划通过扩建规模,让更多群众加入“蛭富”行列,由“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以党建引领产业联农,用市场化手段破解技术、资金、销售难题,以水蛭特色产业为支点,书写出新时代的“水乡致富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