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勺馍香满街头


邢 震

在信阳的早晨,街头总会弥漫着一股独特的香气,浓烈而温暖。这里有一道不起眼却充满人情味的小吃,那便是“勺子馍”。它不像热干面那般名扬四海,也没有胡辣汤那样的热辣刺激,但它的香气却能轻易地勾起每一个当地人心底最深处的记忆。这种质朴的味道,藏着岁月的痕迹,带着家的温暖,直叫人留恋。

勺子馍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说在公元8年,王莽即位,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反抗,日夜奔逃,一度陷入饥饿困境。某日,刘秀逃至信阳,策马经过白马桥时,偶然发现了一家卖勺子馍的小店。店内的油锅上,摆放着一排排刚炸好的勺子馍,香气四溢。刘秀来不及下马,拔剑刺向勺子馍的中心,手腕一抖,便挑起了一串勺子馍,飞马离去。途中,刘秀边逃边吃,只觉那勺子馍香脆美味,令人陶醉。事后他即位,专程回信阳酬谢店主。后来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店主在勺子馍的中心特意留了一个孔,象征刘秀剑穿馍心,正宗的勺子馍便从此有了这个独特的标志。

时光荏苒,勺子馍早已成为信阳美食的一部分,不仅在历史中流传,更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在小吃街的街头,每天清晨,总能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有一位老大爷白发苍苍,背微驼,身上的衣服虽简单,却整洁如新,岁月的痕迹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一道皱纹似乎都在诉说着自己与这座城市共同走过的时光。他的双手粗糙,布满老茧,但做起勺子馍来依然熟练有力,仿佛每一个动作都融入了多年的经验和对这份手艺的无尽热爱。 勺子馍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却承载了无数信阳人对家乡的深情与回忆。米面为主料,加入剁碎的葱、姜、辣椒、豆腐、黄豆芽、红白萝卜丝等,再加上少量面粉搅拌成稀糊,盛入特制的凸底铁勺中,放入油锅炸制。油热后,面糊膨胀,外皮金黄酥脆,香气四溢。当勺子馍从油锅里浮出时,外皮饱满,中心留有一个标志性的孔,四周厚重,中间薄而酥脆。老大爷的双手熟练地翻动每一个勺子馍,直到它们外焦里嫩,香气扑鼻,才将它们从油锅里捞起,静静地等待着食客们的品尝。

勺子馍的美味,早已超越了食物的范畴。它不仅是豫南人民的日常美食,更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热爱。每一份勺子馍的制作,都承载着老一辈人的智慧与耐心。老大爷做勺子馍已有三十多个年头了,尽管生活条件比以前好些,但他依然坚守在摊位前忙碌着。他常说,看到顾客吃着自己做的勺子馍,脸上流露出满足的笑容,他所有的辛劳都值得了。只要有人吃,他就会一直做下去。

正如平昌关镇流传的诗句所说:“城内炸馍城外香,风味独特美名扬。如若吃了勺子馍,其他油货不足尝。”不论你是本地人,还是在信阳的游子,只要吃上一口勺子馍,都会即刻满足。每一口香脆的勺子馍,都带着这座城市的灵魂,穿越了时光,温暖了每一个人的心。

如今,随着岁月的流逝,勺子馍的美味,早已成为信阳人的骄傲和情怀。它的香气,飘扬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也飘进了每个信阳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这座城市,每一份勺子馍,不仅仅是美食,它是故事,是记忆,是家乡的味道,是那份永不褪色的温暖……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