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天气·生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气温“过山车” 养生要有道


本报记者 张方志

三月下旬的信阳,天气如同坐上了“过山车”。从24日到26日,“3”字头儿的高温恍如初夏,但27日气温又将断崖式下跌至“1”字头儿,近20℃的剧烈温差对健康构成严峻考验。面对这种“一周跨两季”的天气和气温的剧烈波动,中医养生专家建议我们要有科学的养生之道,如此不仅能预防疾病,更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

“春捂”有道,穿衣要科学。古训有云:“春捂秋冻。”意思是,入春后不要着急脱去棉衣,有时候还需要“捂捂”,入秋后也不要着急穿上冬装,有时候还需要“冻冻”。具体到本周我市的先夏后春的天气现状,我们在穿衣裳应该继续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层穿吸汗透气的棉质衣物,中层选择开衫、马甲等便于穿脱的过渡衣物。

饮食调阴阳,健脾祛湿并行。气温骤升时人体阳气外浮,骤降时易受寒湿侵袭。因此,饮食应遵循“平补祛湿”的原则,早餐多吃健脾驱寒之物,午间需补充优质蛋白,晚餐要进利水渗湿之食。

动态调节作息,把握养生时间。建议将生物钟调整为“早睡早起”,晨起可做些舒展运动,配合深呼吸排出浊气,午时可闭目养神15分钟以养精蓄锐,晚上入睡前可用42℃左右的热水泡脚,加入艾叶20克、红花10克,促进末梢血液循环,改善骤冷带来的四肢冰凉。

总之,本周信阳这场气温“蹦极”是考验身体适应力。把握“外防突变,内调平衡”的原则,通过衣、食、息、动的系统调节,不仅能安然度过复杂天气时段,更能为全年健康打下基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