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信阳再添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至此我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增加至5位,涵盖制茶、民歌、花鼓戏、皮影戏等

本报讯(记者 李亚云)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文新入选。至此,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增至5人。

在此次全国入选的19位茶叶制作技艺及相关习俗领域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中,刘文新作为信阳乃至河南唯一的代表成功跻身其中。这一殊荣不仅为他个人的茶叶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标志着信阳毛尖制作技艺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的征程上再添新力量。

据市文广旅局非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我市已有4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周祖宏为绿茶制作技艺(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他出身茶师世家,是信阳毛尖传统手工炒制工艺的第四代传人。

付大坤作为信阳民歌传承人,出生于民歌世家,自16岁起,随父亲学习信阳民歌,能演唱民歌300余首,代表作包括《栽罢黄秧去瞧妻》《十月飘》等。

花鼓戏(光山花鼓戏)传承人魏桂凤自幼学习花鼓戏,主攻花旦、闺门旦、小生等角色。她于1995年成立光山县豫南花鼓戏剧团,每年演出200多场,代表剧目包括《白蛇传》《珍珠塔》等。

皮影戏(罗山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陈光辉是罗山皮影戏林派第十九代传人。他1962年拜豫南皮影大师林芝梅为师,从事皮影戏演唱57年,为罗山皮影戏的传承做出了突出贡献。

传承非遗文化,凝聚非遗力量。随着越来越多非遗传承人的加入,我市非遗文化将以时代活力激发传统魅力,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