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煤油灯里旧时光


周传奇

近日,闲逛松园茶社,无意间发现展台上有座釉质的“王”型灯盏,甚是惊喜,竟然与我去年从老家捎回的那盏油灯同款。我那盏老旧,土质有断痕,而这盏新颖别致,光泽明亮,堪称一件艺术品,难怪众多年轻人好奇驻足,细品观赏。其实,这类油灯在过去的岁月里,几乎在乡下平常普通、随处可见。只是在流逝的岁月里,它的身影渐渐被生活的烟尘覆盖,甚至掩埋。但它照映着过往生活的片段,承载了太多的情感,足以唤醒我对旧时光的美好回忆。

那时,乡下农村没有电灯,一般都用煤油灯来照明。记忆中,我家就有三种油灯。一种是“王”型灯盏。由油盏、托柱、承盘三部分组成。油盏-顶端圆盘凹心可盛油,托柱-中间有柱和横挡便于手握,承盘-底盘厚实可承重。棉绳做的灯芯一头浸入灯油中,一头伸出顶端边沿,便于点火。这油灯大多放在灶台上,虽很老旧费油,但点亮后整个厨房敞亮如昼。每每此时,母亲和奶奶奏起锅碗瓢盆的交响曲。那个大灶台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香气满厨,令人垂涎欲滴,回味无穷。

另一种是玻璃造的罩子灯,常常放在堂屋里。圆圆的底座,晶莹剔透;鼓形的瓶肚,可容煤油;铁皮的灯头,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一个两头细、中间粗的圆柱形玻璃罩子卡在上面,明亮又好看;灯芯也是专用的棉布条,灯头下还有一个小小的旋钮,可以转动调节灯芯的长短,控制灯光的强弱。罩子灯点亮后,堂屋里充满亮光,家人围桌而坐,吃饭、喝酒、聊天,温馨又喜庆。大人很爱惜它,我们小孩也不例外,每隔几天就用纸将玻璃罩子上的油烟擦净,时刻都亮晃晃的。

还有一种是墨水瓶自制的煤油灯。那是我和四哥上学回家写作业用得最多的,照亮了求学路。我们把用过的墨水瓶洗干净,用牙膏铅皮制作灯芯管,另找一块圆形薄铁片中间凿一个洞,大小刚好能把灯芯管塞进去卡紧,再将棉花搓成条穿进灯芯管,就成了灯头。瓶内注满煤油,把灯头插进去,一盏油灯就做好了。那时老屋破旧,门窗缝里吹进一丝细风都会让火苗摇来晃去,随时担心它被吹灭。就是这样的灯,家人为了节约油钱,也仅在我们回家写作业的时候点亮,完成作业后就让我们熄灯睡觉。

后来就读初中,学校晚自习时常停电,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点亮了蜡烛,而来自家境贫寒的我不得不自制油灯。当时我和乐传主(如今是一名中学老师)同座,围着课桌共用一盏灯,瞬间多了几分乐趣。在它的照亮下,作业做完后,继续在灯下看书。看一会儿,灯光微弱,常见灯芯开花,就用细铁丝挑一下灯芯,火苗便重新平静下来,似乎更明亮些。当然,煤油灯下看书久了,脸上满是油烟,鼻孔里全是黑的,看上去就像一个个“烧炭娃”,大家彼此逗笑,苦中作乐。

煤油灯里旧时光,情深悠悠意难忘。随着岁月的流逝,油灯早已离开了我们的生活,却留在了人生中最纯真的那段记忆,心中不免涌起无限的怀念。如今看到这件艺术品,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中那盏修旧如旧的油灯,那斑驳的颜色,仿佛记录着岁月的沧桑,每一次触摸,都像是与亲人们进行着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不禁回想起那些与亲人们共度的温馨时光。与油灯相伴,与美同行,心灵得到滋养,情感得以延续,更加珍惜如今美好生活。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