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乡村春种忙 路上“药”飘香


何泽垚 张豪

2月17日,沿着平桥区的乡村彩虹公路慢慢前行,洋河镇周畈村天然居农场静静地坐落道路一旁。药材种植基地清新的草本世界里,堆满了即将种植的丹参幼苗。猫爪草、地黄、知母等8种中药材织密大地,连片的药苗挺拔翠绿,微风拂过,药香阵阵。

管护工人张国成正手持小型锄头,给丹参幼苗轻轻松土,动作娴熟又轻柔,生怕伤到幼苗纤细的根系。他不时停下,仔细查看已种下的幼苗生长状况,眼里满是关切。旁边的杨艳梅则提着喷壶,均匀地为幼苗洒水。

“有了药材种植基地,咱在家门口就有了稳定收入。”“工资按天结算,一天能拿150元,咋不比在外找活儿强。”张传华和务工的药农们你一言我一语,讲述着种植基地带来的种种好处。像他们一样,周边已有超过200位村民成为就近务工的受益者。

“天然居农场规划面积1000亩,目前已栽种中药600亩。我们在此致力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加工、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特色药谷农场,预计年均产值在200万元以上,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周边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农场负责人陈敬说。

除了中药种植项目,天然居门前的绿地也正紧锣密鼓地整修。今年春秋季,研学的学生们将在这里学习中药材知识,体验种植、采摘。

近年来,洋河镇积极探索有效措施,推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中医药产业,拓展产业链。同时,利用当地优美的田园风光,开发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了解中医药文化,带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从生机蓬勃、绿意盎然的田园乡村,到标准化的中药种植、产销基地,再到产教融合的新型农业主体串珠成链……随着中医药产业在平桥区的蓬勃发展,连片种植的中药材不仅美了乡村,也成为村民以“苦”换甜的幸福事业,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绿色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