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被誉为我国的“第五大发明”。节气文化博大深厚,了解并熟悉节气文化,就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它甚至对于我们过好当下的每一天,依然有着特别的意义。
新的一年,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二十四节气文化》专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循着二十四节气周期顺序,逐一展示、解读每一个节气的特征与内涵,并努力寻找它与信阳地方的微妙关联。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本版并予以指导;各位摄友有反映节气特征的好作品,可不吝赐图。
淮左浉右
昨日,迎来今冬的小寒节气。
小寒在每年公历1月5日-7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新年里的第一个节气。
冷气久积而生寒,小寒,顾名思义就是天气寒冷但还不够冷未到极点。小寒时节,太阳直射点还在南半球,北半球的热量仍处于散失状态,白天吸收的热量少于夜晚释放的热量,因此北半球的气温持续降低。冬至之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继续走低并在小寒、大寒之际降至极值,“小寒时处二三九,天寒地冻冷到抖”,说明了小寒的寒冷程度。从小寒开始,进入民间所说的“季冬”,我国大部分地区严寒时期到来,土壤冻结,河流封冻,民谚曰“数九寒天”。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4个带“小”字的节气之一,是典型的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距离达5500公里,所以,虽是同一节气,但南方和北方的气候特征差别巨大。根据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北方地区小寒节气比大寒节气更冷,有“小寒胜大寒”一说;但对于南方部分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仍然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信阳,“江南北国,北国江南”,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而在昨天小寒节气日,我市最高气温达16℃,并不多见。
只和小寒隔了一天,明天就是一个重要的民间节日——腊八。“小寒大寒,准备过年”“过了腊八就是年”,从现在开始,越来越有年味了。正是岁尾年末时候,人们或在阳台上、田野里享受冬日暖阳,或在车间、办公室里继续忙碌,都想给自己一个扎实的收尾或响亮的开始。
小寒之后是大寒,而根据以往气象经验,小寒、大寒之间,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我市近期的天气状况更是作了印证——全域已经半个多月没有有效降水。2025年的第一场雪,还在途中;无论是羊山公园里略显灰白的草地,还是淮河两岸一垄连着一垄的麦田,都在等一场漫天飘落的大雪。
大自然四季分明、冷暖交替,人间也不会四时如春、阳光永驻。岁月轻寒,人心向暖。此刻,请熬粥侍家人,可煮茶待友邻,共享时光珍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