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第二高级中学 李家全
时值暮春,一团团杨絮柳绵,在空中随风起舞。
真是“春城无处不飞花”。 每年的这个时节,它们都漫天飞舞。 今年似乎尤甚。扰得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不少人都戴起了口罩、面罩,直让人疑是“新冠”又回来了。
现实中的柳絮杨花,的确引不起人们丝毫的好感。
于是,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此情此景,何不去文学的殿堂里周游一番,顺便撷取几篇咏叹杨花与柳絮的诗文,和杨花柳絮一齐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这样或许也能成就一堂别开生面的美育课。
一旦有了想法,立即付诸实践。
一日,我在楼下发现一团绒球,将落未落。它像乒乓球,又像小时候妈妈刚刚缠绕的线团。我赶紧用双手把它捧起。它轻如鸿毛。我担心稍一用力把它捏扁。一不留神,它从我手中飞走了。赶紧去捉。心里又有顾虑,怕别人看见,笑我痴。左顾右盼,见四下无人,慌忙把它囚在电动自行车的存储舱里。 这就等于这堂“花絮”课有了引子了。像鸿蒙开辟引出《石头记》,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乃是水浒故事的楔子。
写杨花柳絮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由此可见,古人对这个小东西特别的敏感多思。在他们的笔下,这曼妙的舞姿,这多情的游丝,是那么风情万种,含情脉脉,引人遐想。它们使春天与夏天藕断丝连。
最后,我遴选出以下篇目作为课程学习内容:韩愈的《晚春》和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刚好,一诗一词,各尽其妙。韩愈诗浅显易懂,苏轼词曲折有致。韩愈笔下的杨花,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像漫天飞雪。他的奇思妙想,恰与谢道韫反其道而行之。苏轼笔下的杨花随物赋形,变化无穷,并且牵愁惹恨。但无论如何,两者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使人暂且忘却扑面的烦恼,现实的萦绕。
此外,我又想到了《红楼梦》。这学期,他们整本书阅读正好读的是《红楼梦》。依稀记得第七十回写的就有咏絮的情节。一翻,果然是: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借此机会,我又重读了一遍。史湘云的妙手偶得,林黛玉的敏捷才思,薛宝钗的不俗构思,又一一映现在眼前。这一段文字真是太精彩了!我似乎看见课堂上,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深深被大观园中的这群风雅的少男少女才子佳人们深深吸引。 我设想,欣赏完韩愈的诗苏轼的词,再转到曹雪芹的大观园。我播放87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插曲做背景音乐。同学们沉浸式体验咏絮诗歌中。 上课之前,发生了一件小事,恰好又助了兴,成全了我的开场白。
我送儿子上学。正准备走,看见他伸手捉杨絮。这一幕令我忽然又想起一首诗来: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诗人杨万里写的不就是我看到的情景吗?多新鲜多有趣啊!“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好像一下子与杨万里相遇了。多么幸运啊! 喊了上课,师生彼此见礼。我手拈那团已被压扁的杨絮,娓娓道来。从生活出发,从实际出发,谈起我和儿子的“花絮”故事。我发现同学们听得格外专注。看来他们喜欢这样的课程。
按照既定的“游踪”,先《晚春》,次《水龙吟》,最后《红楼梦》。听着优美的曲子,美美地读,自由地赏。我们看见,杨花,一会儿变成雪花,一会儿变成离人泪,一会儿逐对成逑,一会儿随聚随分。千变万化,终都逃不出诗人的锦心绣口,点金妙手。
总结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凡事都有美好的一面,我们要有一颗善感的心。
春风骀荡,青春昂扬。无须感伤“枝上柳绵吹又少”,但愿谨记“天涯何处无芳草”。一堂别开生面的语文课,或许只是“花絮”,但诗词的感发力量仍在继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