浉左淮右
文明,是一个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
昨天,身边有朋友发了个图配文的朋友圈,图片反映的是办公楼走廊一端花盆内外散落着烟盒和几个烟头;文字是“真不理解一些抽烟的人,烟盒烟头为啥不扔垃圾桶里而是往盆里扔呢?”文尾配有红脸发怒的表情。
这条朋友圈引来“朋友”关注,并收获了多条跟评,有的直言“不文明”,有的表示“说的很好”,还有的以调侃的语气说“提(取)DNA查一下”。
这个朋友此番选择在朋友圈发声,大概也是“忍无可忍不能再忍了”。他说这种现象存在很长时间了,也提醒过多次;卫生间和垃圾桶就在离“事发地”三两步远的地方。
信阳是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朋友所在单位是省级文明单位,这些荣誉皆来之不易。但是,文明城市文明单位里,如今似乎仍有一些不文明现象需要继续“打扫”。
文明不分大小,如乱扔烟头乱吐痰这样的事儿,影响环境卫生,增加他人的劳动量,而损害的恰恰是自身形象。文明见微知著,一点一滴可以映照出一个人的自身修为和综合素质。“文明从身边做起”“文明从我做起”,这不就是大家小学时期作文课的必做题目吗?
文明是美好的,人所向往,但为什么一些不文明行为总是重复上演、屡见不鲜呢?也许是因为它听起来很抽象,但做起来太具体,因为具体,做起来并坚持下去绝非易事。笔者不禁想起我市著名的公益人士叶榄先生。从1993年开始,19岁的他辞去公职,独自发起并践行“希望工程万里行”活动;1997,他又发起了“绿色希望行”活动,致力于绿色环保、生态文明公益宣传,近30年来足迹遍布祖国各地,还去过世界上30多个国家。每到一地,他或实地考察学习,或办讲座作宣传,或带队拾烟头捡白色垃圾,处处离不开“绿色、生态、文明”几个字。
世上只有一个叶榄,他的事迹不会复制于另外一个人。我们做不到他那样,但总可以先做好自己。如果每个人都能检讨自我,从自身做起,从具体的事做起,持之以恒,我们身边的环境乃至这个世界,才可能真正变得文明而美好。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