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园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立信力行 也是一种担当


潢川县高级中学 秦文军

近日,笔者网搜资料时,有幸“偶遇”我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余家菊所著《教育与人生》一书,文中要目谈及“信行”,“每代国民惟有据其多数之所信,为下代国民树立共同之信仰,以凝固其团结,惟信仰之共同,数量不必多,当限于必要之点,如忠国家、爱同胞、守法律、尽职责之类”。悟其所言,信仰亦有类别之分,尤有价值取向。

“信仰”,又做仰信。信,是指可相信、可依赖、可信奉;仰,是指仰望、仰慕、崇拜、敬畏。《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信仰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信仰分普通境界和高级境界,前者体现在与人本身相关联的衣食住行及教育医疗等,后者为于己之外的利国利民的思想境界。

除了普通且合理的信仰之外,人应树立高级境界的信仰,有此信仰,就有了为人处世的标准,同时也有了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的人生中要始终相信有一种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值得为之活着,甚至面对死亡,也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这就是信仰。中国近现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为探索救国救民之真理而耗尽毕生;而今新时期,各个领域和不同行业,心中均应真真切切地有他人、为社会和利国家的思想境界,而且人人只有虔诚地、执着己信,愿为之担当,美好希望便永存于心间。

有所信,有所守,有所行。“力行”,犹言竭力而行,努力实践。《礼记·中庸》记载:“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清朝陈田著《明诗纪事甲签·周祚》:“诚以惜时不如立名,慕德不如励行。”引文几近谈及力行的重要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力行即实践,是指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信仰则引导思想意见和行为,信仰是力行的指导,也必须在力行中、在力行中培育、确立并坚定信仰。这就需要在力行中确立和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励精图治,不断改革创新。伟大的成果是在实践中得来的,伟大信仰的培育、构建也必须在实践中完成。无论政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均应在立信的前提下,真诚力行,依法实践,科学践行,利国利民的勇于力行和善于力行也是一种担当。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评价有标准。信仰检验有其客观标准。信仰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否能被考核和检验呢?在现阶段,衡量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客观标准就在于四个“能否”: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这就告诫我们立信的境界、力行的方式和效能的检验,是否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相一致。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力行,在于每一位社会成员自觉力行,只有人人成为积极活动的担当者,成为自觉能动的建设力量,为国家为社会发展助力,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为民族进步铸魂的和谐社会必成为现实。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铁肩担道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成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