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小记者报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切勿让网络黑话“染指” 中小学生的语言领域


王军荣

“尊嘟假嘟”“你个老六,我真服了”……曾几何时,一些网络黑话成了未成年人尤其是中小学生挂在嘴上的常用语,有人甚至把这些“梗”带进了学校、写进了作业。

中小学生不分场合的玩“梗”行为已引起有关部门重视。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要求规范校园用字,确保课堂板书、教学课件、指示牌、标语、宣传栏、电子屏幕等用字规范,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此前,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11月6日《法治日报》)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当下,网络语言不断涌现,网络黑话也逐渐“渗透”进校园,成为众多中小学生的常用词汇,甚至在作业中也时有出现。绝不能让网络黑话“侵蚀”中小学生的语言领域。

网络黑话存在诸多潜在危害。一方面,网络黑话的不规范会破坏语言的规范与纯净。另一方面,过度使用网络黑话等词汇,会削弱青少年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识、理解与接受,对社会的道德评价会产生阻碍屏蔽作用,容易导致青少年的认同危机,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不利。

首先,加大源头治理力度。针对网络语言的集中区域,例如社交平台、网络社区以及网络游戏等进行整顿,对于面向青少年的主播、青春偶像等群体的网络表达更要重点规范。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企业或个人,应当依法给予罚款、注销账号、责令停业整顿、关闭网站、吊销许可或营业执照等惩处。其次,强化网络语言教育。学校要优化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切实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文字阅读表达能力和辨别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评估和运用网络语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更多关注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和友谊;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增进青少年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