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小记者报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大课间真正成为 学生的“加油站”


王 琦

近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河南省教育厅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落实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暨新兴体育项目进校园现场观摩交流会在郑州举行。郑州市的多所学校展示了富有特色的大课间活动,北京、深圳、武汉、重庆等地的代表分享了当地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经验。(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全国中小学落实每天两个大课间体育活动观摩交流会的举行,再次将大课间体育活动推至公众视野。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校每天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目的在于确保中小学生每天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避免流于形式,真正发挥出帮助学生锻炼身体、激发运动兴趣等综合成效?这就需要机制的保障和学校的用心尽责。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高强度学习压力,使得学生们的身心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小胖墩”“小眼镜”乃至“小焦虑”的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课间体育活动不仅是身体锻炼的良机,更是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而不仅仅停留在增强体质的层面。

郑州市金水区的几所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他们的大课间活动设计得既科学又富有特色,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还通过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如四月天小学的柔韧体操,金沙小学的啦啦操,以及黄河路第二小学的篮球操等,都体现了学校体育教育的创新与实践。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们额头冒汗,达到了锻炼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运动中享受到了乐趣,磨炼了意志,体验了团队精神。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