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其中明确,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坐姿和执笔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正确掌握规范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能,提高书写能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汉字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坚定文化自信。(10月27日《文汇报》)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这一举措在当下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显得尤为及时与重要。规范汉字书写,看似只是对学生书写技能的一种要求,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学习习惯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不可否认,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键盘输入、语音识别等数字化书写方式日益普及,传统的手写汉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中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姿势不标准、笔画笔顺不规范、书写能力弱化等问题,正是这一冲击的直观体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书写质量和速度,更可能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育部提出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无疑是对症下药,旨在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
然而,规范汉字书写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书写技能的提升。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每一个汉字的形成,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规范书写汉字,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字形和书写技巧,更能在这一过程中深入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种对汉字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此外,规范汉字书写教育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书写过程中,学生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执笔姿势,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耐心,还能够预防和矫正学生可能出现的脊柱侧弯和近视等问题。同时,书写作为一种表达和交流的方式,也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