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园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初心不忘,师魂溢香


平桥胡店乡中心校 程 庚

一九八八年,跟众多怀揣青春梦想的初中毕业生一样,我有幸成为信阳师范学校的一名普师班学生,自此,我的人生便与教师这个职业定情结缘。

三年的学习很快结束,期间,除了收获一名教师应具备的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基本知识、方法、技能外,我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训诫,把它作为鞭策、激励自己的人生信条,犹如茫茫教海上的一座灯塔,牵引着我的航向。

一九九一年,这群不满二十岁,激情高唱“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的年轻人带着对职业的美好憧憬开始了各自的耕耘。我回到了老家胡店乡,安排在淮水环绕的易湾村小学执教。

当时,条件极其简陋,十几间瓦房教室里的课桌没有几个像样的。那时农村教师的主力军是本地的民师和临代教师,每逢放学,偌大的校园里我就是孤独的守护者。风冷雨凄的长夜,院子里静得可怕,几棵粗壮的冲天杨哗哗作响,摇曳着一树的孤凉,寒鸦偶尔的一声悲鸣让人毛骨悚然,惊魂难定。低矮的厨房里,我常被烧柴的浓烟熏的泪流满面,稀饭做成干饭,干饭做成糊饭,就着咸菜,吃着半生不熟的米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宿舍是十二间通脊老瓦房隔开的单间,墙壁糊上报纸,一张床,一套桌椅,一只灯泡,橘黄的光照下,蜗居也算温馨。备课、批阅、自学,多少个黑夜就这样悄悄溜走。

那一年,我任劳任怨,真诚付出,承担了学校少先队工作,全校音乐课,四年级班主任、语文课。我慎备、精讲、细批、耐辅,班务井井有条,成绩全乡领先,我谱写了校歌,沉寂的校园歌声飘扬,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愉悦了学生身心。直到如今,那些天真可爱的面孔和笑容和一些孩子的名字,我仍清楚记得。历历往事,记忆犹新,那绵延在校外的淮水河依然那么清澈,那松软的沙土地依然那么亲切。

“打铁尚需自身硬”,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几年内完成了中专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历的自考。一张张不同级别的荣誉证书是执着追求的见证,是持之以恒的回馈;一届届离校腾飞的学生是花下桃李的收获,是勤耕不辍的财富,胜过锦衣玉食,赛过香车宝马。

一支粉笔育桃李,三尺讲台竞风流。做园丁需要勤劳的双手,做人梯甘承肩上的负重,做红烛不惧灼热的泪流,做春蚕坦受至死丝尽的煎熬。我历经过严重的颈椎病痛折磨而轻伤不下火线,那是我心中放不下;我历经过痛失双亲而不能身边相陪的遗憾,那是我恪尽职责;我历经过工作中的误解和委屈,淡然一笑,默然处之,那是教育梦让我初心不忘,胸襟宽阔坦荡。

时光荏苒,一晃近三十个春秋,我历经了小学,初中,乡教育管理站,到现在的小学教育管理者,始终没有离开过家乡教育这块挚爱的园地。我经受过起初的工资微薄,捉襟见肘的难堪,饱尝过社会地位低微时的冷眼漠视。一路走来,我坚信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我坚信最好的职业操守就是热爱,静守一腔忠诚,不畏浮云遮望眼,不被下海、经商、转行所诱惑,始终坚守如初。

我知道,今后的教育路依旧是艰辛的付出,依然会遇到坎坷,我相信只有“不悲过去,非贪未来”,才能“心系当下,由此安详”。在两袖清风,一生染墨的事业上,我依旧抱定“布衣得暖皆是福,草室能安即为春”的平和心态看待职业待遇,“上不怨,下不尤”,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阳光清风下一路芬芳,让师德师魂历久溢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