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传奇
悠悠夏日长,何处觅清凉?月光下,凉亭里,朋友们相聚甚欢,一好友以巧思妙笔绘画出一幅“纳凉图”烘托助兴,似乎一丝清凉之气扑面而来,可谓:“画中品夏夜,境中纳清凉。”他那丹青溢彩,涉笔成趣的构图,让人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夏夜乘凉的往事,是那么亲切和温馨。
那时,乡村的夏夜,安宁祥和,劳累一天的乡亲们耐不住屋内的闷热,总喜欢到院子里或村前两塘之间的塘岸上纳凉。炎炎夏夜,在庭院里乘凉,几乎是家家户户的必修课和规定动作。那些年,物资供应匮乏,乡村条件有限,屋内没电扇空调,异常闷热,还不如庭院空气流畅。为此,每当太阳西下,小孩们主动清扫庭院,泼上凉水,浇湿地皮。这样,以清凉的快意迎接那披着霞光,拖着疲惫身子的大人们夕阳晚归。他们抖抖灰尘,一盆清水洗把脸,一家人就在露天庭院围桌而坐。几碟自家菜园的青菜,几碗米饭,粗茶淡饭,简简单单,收拾完桌椅碗筷,夏夜乘凉就拉开了序幕。夜幕降临,乡亲们开启庭院乘凉模式,所有的乘凉老物件几乎倾巢而出:竹床、竹椅、竹席、蒲扇等,摆满庭院,真可谓“十八般兵器”件件上台,“十八般武艺”悉数登场,来对付暑气逼人的盛夏。
塘岸纳凉又是一番天地。那里聚全村之众,人多热闹,更有生活意趣。塘岸处于两塘之间,那里地势高旷,凉风习习,是纳凉的好去处。每天晚饭后,村庄的小孩们,无需大人们吩咐,结伴抬着竹床,搬上椅子,来到塘岸上依次摆好,等候大人们收拾停当,前来享受难得的悠闲时光。
清凉的晚风从水面款款而来,夹杂着花草和庄稼的清香,驱散了白天的暑热。纳凉的大人们,手里拿着蒲扇,或躺在竹床上闭目养神,或坐着神吹海阔天空。我们小孩子更是快乐无比,在人群里来回穿梭。那时池塘边蛙声一片,在它们此起彼伏的歌声里,萤火虫也“提着灯笼”过来助兴。我们小孩子掏出早就准备好的玻璃瓶,追逐着,嬉闹着,把一只只萤火虫捉到瓶子里。刹时,童年的心也随着光亮而明媚起来。
塘岸,蒲扇,竹椅,绿树,薄衫。大人聊天小孩听。或坐或卧或躺,围在健谈的兄长叔伯周边,他们那口若悬河的神话故事、轶闻趣事等话题,张口就来,听得我们心驰神往,常常忘了蚊子叮咬。忽而,一缕河风吹来,大家安静惬意,各自屏息凝神,面露喜色,如饮仙露,遍体生凉。此时,大家站起来,一边拾掇凳子,一边裹紧衣裳,享用这份清凉。
夜深了,月挂中天。塘边的柳影婆娑,偶尔一两只小鸟惊飞而起。清脆的鸟鸣,如流星般划过苍穹,消失在远方。阵阵柔风,群星朦胧,睡意袭来。大人们的谈话声悄无声息,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鼾声。玩累了的孩儿们也早已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那时,夏夜如凉,户外享受快意;如今,有了电扇、空调,习惯宅在家中。从乡村走出的我,有了乘凉的经历,见证了岁月的艰辛和时代的变迁,如今凝聚成记忆中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唤醒我常常回望、重温、梦牵魂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