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扬帆桥


陈茂声

地名与人名一样,自然地域经人的赋名,便有了深刻的人文意蕴。扬帆桥也不例外。

扬帆桥是桥名,距离光山县城25公里的晏河乡,是一座位于杨帆街南红石河上的石拱桥,又叫“无脚三孔桥”,全长27米,宽5米,拱圈跨度6米余。 溯源杨帆桥,始建于明末,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桥还没有建成时,来往于红石河两岸的商人、百姓,其出行主要靠乘船。

关于建桥的过程,还有让人惊叹的神奇故事。据传,扬帆桥是由净居寺僧人为方便人们出行,化缘在古商道上修建。一天,那位化缘的和尚正在寺庙上诵经,突然狂风大作,持续约半个时辰。随后,建桥人进寺庙禀报,说河道上的帆船被风吹到建桥工地上,影响施工。和尚走到建桥处一看,发现建桥处帆船已集聚数十艘,便随口说了句“扬帆桥也”。此桥建成后,当地百姓就将此桥称之为“扬帆桥”,并沿用至今。

民国19年(1930年)光山县发生洪灾,桥上花岗岩的望柱及雕刻着各种人物花卉图案的栏板被冲垮。后由陈姓组织人改修石墩木栏杆,但因保护不够,木栏杆也难以承受历史的重负,渐渐腐朽。1957年、1958年间桥面上的石条相继被人盗走,只好修为沙石桥面。

1968年,光山县交通局再次维修,在原栏杆石槽上构筑水泥栏杆,并使红色花岗岩构筑的拱圈及桥墩得以完整保存。2009年被定为信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对于扬帆桥,我并不陌生,几十年里不知路过多少次,印象中一座连栏杆都没有的由红石条砌成的三眼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故此,它在我心中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少年后当我再次路过,它给我带来的新鲜感使我不由得不停下脚步。河两岸的山水、树木,亘古的河,古老的桥,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漫步于桥廊,触摸经历数百年风霜而变得斑斑驳驳的桥柱,古建筑的韵味见证了历史的厚重,仿佛时光按下“暂停键”。

扬帆桥也是村名,自元代起陆续有人迁居,依山水、商道、渡口等开田造园,进行生产生活。明初,因战乱中原路断人稀,此后又陆续有不少江西人迁徙至当地落户,村子形成规模。至于“扬帆”为何又称“杨帆”,已无从考证。

扬帆桥是街,也称为杨帆古镇。走进古镇,虽然明清时期的房子因破损或拆除大部分已不复存在,但临街的部分门面房仍保留着古老的痕迹。木柱子、易拆易卸的组合式木花门、雕刻各式花纹的镂空格窗、带槽的砌门石、青砖墙、灰瓦脊,古朴典雅,可谓完美的契合,给人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 晴色花山路,崎嵚石渐多。杨帆谁解脱,古塔自嵯峨。初麦青平畈,从篁绿曲阿。白沙夕阳岸,一宿晏家河。东临淮河的主要支流潢河,西与千年古刹净居寺接壤,地理位置优越的扬帆桥,如今,已被宽敞的闸晏公路所取代,失去了往日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千帆竞渡的热闹场景,卸下了历史的重任,成为居民茶余饭后谈天说地、休闲娱乐的场地。尽管如此,扬帆桥借乡村旅游的热度,焕发出新的生机,正享受新时代带来的红利,扬帆远航!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