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乡愁是美丽的


李胜志

我最近读了一组写乡愁的散文。

乡愁是美丽的。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怀。散文的选材无边无际,天文地理,古往今来,大千世界,似乎什么都与散文有关。

我却对乡愁情有独钟。

王刚的《去石佛村》,开头说“去石佛村,想寻一尊石佛。”开门见山,却一把抓住了读者。石佛村在哪里?为什么要去找一尊石佛?石佛有什么寓意?石佛寄托着什么?这些问题,就像连环套,读者想挣脱出来并不容易,不得不乖乖地读下去。原来,石佛村就在光山县的罗陈乡。作者去寻一尊石佛,却转为一次有趣地探寻。一路走来,映入眼帘的,是浓浓的秋意,是淡淡的乡愁。小路,天空,流云,飞鸟,这些只有乡间才有的景象,让人过目不忘。于是作者动情地写道:“小村是安静的,就像是一位穿着旗袍的古典女子,手摇蒲扇婀娜在一块巨大的黄蜡石旁。”石佛村就在这里,就在这个叫做“向洼”的地方。古柏,古银杏,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而池塘,又给人以现实的清醒感。遗憾的是盛放石佛的石佛寺已经不在了,除了“残垣断壁”,剩下的只有解不开的乡愁。回去的路上,蓦然回首,见到的是染红了整个村庄的火烧云。

如果说王刚是通过自然村落记住了乡愁,那么,李学然就是通过童年的记忆想起了乡愁。《寂寞时光一钓钩》一文写得童趣盎然。从钓鱼塘周边环境的描写,到鱼竿的制作;从鱼饵的挖掘,到鱼钩的准备,都是认真的。“父亲带着我到屋后的一片竹林里,砍了一根拇指粗细既长且直的竹竿扛回家,削去旁枝和丫杈,然后拿出一截长长的丝线作为渔弦丝,弦丝的一头拴在竹竿的梢头上,一头紧紧地系着鱼钩。”整个钓鱼的过程,都是在父亲的陪伴下进行的,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十岁那一年的春天,狗娃子淹死了。暑假期间,几乎天天钓鱼,钓的鱼有鲫鱼,也有鲢鱼、黑鱼、鲤鱼、黄鱼、青鱼、白条鱼,甚至还有泥鳅、黄鳝。特别有趣的是,有一年还钓到一只倒霉的“王八”。这钓起来的都是活蹦乱跳的乡愁啊!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变得越来越浑浊,但童年无疑是清澈的。某种意义上,人们对童年的怀念,就是对乡愁的怀念。

中华民族有一些特殊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成为我们民族认同的专有符号,而且成了我们民族打开乡愁的特殊密码。李论师的《夏语信阳》,把家乡置于几个节日里,字里行间,散发出了缕缕乡愁。一招一式,都是家乡的味道。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信阳独到的地理位置,使家乡的每一个节日,都涂上了乡愁的色彩。夏天里,热,成了信阳的标签。谷雨过后,夏天就开始热了。到了端午节,热天就真的来了。家乡的热,不仅表现在自然,气候上,还体现在人文历史上。从过去到现在,每年端午,信阳人就会插艾蒿、包粽子、煮鸡蛋,喝酒,品茶。“自家土鸡,塘里的鱼,新鲜青菜,家常豆腐,随便炒炒就是一桌菜。”小暑时节的稻浪,大暑时节的雷雨,都是难以忘记的。蓝天白云,绿肥红瘦,蛙鸣虫唱,是信阳特有的乡愁。难怪作者在文末发出了“不辞长作信阳人”的感慨。这和古人吟唱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散文是文学的轻骑兵,可长可短,可浓可淡,可轻可重,可实可虚,或叙事说明,或写景抒情,或议论析理,皆可成文。

我认为,这一组散文,基本上是围绕乡愁来写的。

自然村落寄托着乡愁。

儿时记忆寄托着乡愁。

人文历史寄托着乡愁。

乡愁的本质是忧伤,忧伤的本质是痛苦。面对美丽的乡愁,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是美丽的。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