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 杰 文/图
“到了吗?”“到了到了,看!就是这儿。” 为了让小记者们过一个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近日,由平桥区平昌关镇中心学校组织的80余名信阳日报阳光小记者,乘坐大巴车来到罗山县何家冲村,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当看到标志性建筑“红星门”时,大巴车里立刻就热闹了起来,小记者们纷纷探头向外张望,目光中充满好奇和期待。车停稳后,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迫不及待地下车排好队。当身穿“红军服装”的讲解员出现时,立刻吸引了孩子们四处张望的目光。
“这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军部旧址,是明代建筑,当时警卫室、政治部、参谋部等军部机关都设在这里。”在讲解员的引领和介绍下,大家来到第一个参观点——何氏祠。在古朴的何氏祠内,珍藏在展柜里的油灯、大刀、办公用品和生活用品,展现了当年情景。小记者们穿梭其中,不时停下仔细观看,并用手机做着记录,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段段火红滚烫的文字,都在向孩子们诉说着先烈的光辉事迹。
在参观完何氏祠以后,小记者们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向山上的长征路攀越,开始了探寻长征精神的微型长征,这段并不算太长的坎坷崎岖山路,只是红军长征路途的一个缩影,虽经过修缮,但仍能体验当年红军战士曲折与艰辛。不少小记者边走边用手机拍摄沿途的景象,“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是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想把这次研学活动都拍下来,回去和家里人分享。”翟艺杰同学说。
经过摩崖石刻、走过英雄桥,在“红军碾”前小记者们暂停歇息,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看到乡亲们为红军碾米筹粮,战士们无畏奋进的身影,用心感受着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走完长征路,大家来到了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集结标志--古银杏树下,这棵银杏树历经800多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当地村民都叫它“红军树”。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的2900多名战士集合在何家冲这棵古银杏树下,誓师长征。在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的带领下,由何家冲出发西进,跨过平汉铁路,血战独树镇,跳出敌人的围追堵截,出伏牛,进陕南,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历经重重困难,孤军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在红军四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并因此被誉为“北上先锋”。围聚在树下的浮雕墙前,小记者们听着讲解员讲解当年红二十五军在这片红色土地生活和战斗的故事,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重温峥嵘岁月,赓续红色血脉。
为悼念革命烈士,传承先烈光荣传统,小记者们又来到了何家冲烈士陵园。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师生庄重肃穆,向烈士们致以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雷韵燃和孙思琦等4名同学代表全体小记者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非常紧张,也非常激动。”雷韵燃说,“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该倍加珍惜。”
团结就是力量,为提升大家的配合协作能力,下午,研学老师带领小记者们进行户外拓展活动,能量传递、击鼓颠球、一圈到底、激情节拍等项目相继进行,每一个项目都需要同学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分工合作才能圆满完成。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玩中学,学中悟,每一个挑战成功后,都激发孩子们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此次红色研学活动,引导小记者在深学细悟中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红色革命的种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初步感悟到了家国情怀,“很有意义,大有收获。想多参加这样的活动。”孙佳欣、钟佳欣两名同学对这次的活动就像她们的名字一样有相似的感受。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