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 童 王红霞
五月的风吹着盛开的石榴花,挂满枝头的桑葚在风中摇曳。
5月21日,记者走进平桥区郝堂村宏伟小学,采访了驻守乡村教育一线老师——黄俊豪。
“我2009年参加工作,当时在平桥区五里镇工作,离家有50多公里,每周只能回家一次。由于学校离集市比较远,每次都是一次买一周的菜,生活比较不方便。”黄俊豪说,“当时家里人都劝我,让我考回老家,或者进城,这样可以照顾家庭和孩子……”
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最终让黄俊豪不再犹豫,下定决心留在这所乡村小学。 黄俊豪说:“快开学时,我遇到一位家长要给孩子转学。她认为农村学校没法上了,每次来一个好老师,还没教多久,就会调走。于是,她要把孩子转到城里去上学。”
“当时听到这样的话语,我心里五味杂陈,深刻意识到农村的孩子也需要好老师的教育。我是一个农村的孩子,父亲也是一位乡村老师。每次看到父亲的学生来与父亲聊天时,他们表现出来的尊敬和感激,都让我为之感动和骄傲。”黄俊豪深情地说。
黄俊豪这一坚持就是十余年。他深知虽然在乡下教书,但知识和能力不能局限在乡下。
黄俊豪说:“2016年,我开始接触互联网教育和公益。当时学校,除了语文、数学,其他的科目都没有开设。于是,我就联系公益组织,通过互联网给孩子上音乐课、美术课。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学习特别不好,也没有自信。当我们上夏加儿美术课的时候,我发现她特别专心。当时用投影仪教学,为了能坐在前面,她每次都是第一个去教室。后来她的作品被一家杂志选中,让她特别开心,也让她对学习有了信心,后来成绩也进步很快。我总对孩子说起清代袁枚的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每一个孩子都能实现自我。”
“我在农村长大,既然当了农村教师,就应该教好遇到的每一个孩子。看见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看见、被关注,他们都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作为老师,不能只盯着分数看,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发掘和培养孩子们的潜能,给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黄俊豪的学生张扬曾回忆道:“我永远记得黄老师常说的《苔》这首诗。每一个人都有开花的权利,也都有花开的时候。感谢黄老师,也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他那样的人。”
谈及个人未来的工作,黄俊豪目光坚定地对记者说:“只要乡村需要我,我会永远留在这里,和孩子们在一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