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传说佐证方音 错将“杏山”当“恨山”


张万明

我的老家住在竹竿河西岸,与光山县隔河相望。对岸的东南有两座山,一座郁郁苍苍,重峦叠嶂,绵延起伏数十公里,人们都叫它“恨山”;另一座紧随其后,从平地突兀而起,峰刺蓝天,孤零零地耸立于天地之间,人们则称其为“独山”。

俗话说,看山跑死马,一点也不假。这两座山虽然离我家较远,我却能得享开门见山之景致。每天清晨打开大门,这两座山就会扑面而来,让我饱览了山上四季之景色。尤其是春雨过后,就显得更近了,山上的树,山上的石,山上的花,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仿佛能伸手可触。我站在河西岸,远眺秀美的水光山色,突然心生一个疑问,这么好的一座山,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与之不太协调的名字呢?坐观对面山,“相看两不厌”,这“恨”又缘何而来呢?

后来,听老人讲,在很久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看到大秦国的耕地很少,西边是群山连绵不绝,东边是一片汪洋无边,便发誓要移山填海,制造出更多的农田,让天下老百姓都有田可耕,但苦于无计可施。他的这一想法感动了上天,并要帮助其实现这一梦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玉皇大帝就托梦与他,并叮嘱说,我赐你一神鞭,可将西边的群山赶到东海去塞住海底的泉眼,这样就能让沧海变为桑田了。秦始皇听后喜不自胜,就被美梦惊醒,用手一摸,果然发现身边有一条鞭子。第二天清晨,他带领宫廷人员登上群山之巅,面朝东方挥起一鞭,只见群山腾空而起,向东方飞去。他两眼注视着大海,发现一个泉眼,便落下一座山,山落海枯,随即就变成了良田。当他赶到现在的光山境内时,天色已暮,便要停下来歇息。此时的秦始皇,激情澎湃,兴奋不已,便招来了一位貌若天仙的宫女陪侍。陪侍的宫女看到这条鞭子威力无比,感到很神奇,就悄悄地将其换下。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秦始皇跃身而起,拿起宫女换下的鞭子,就召集随同继续赶山塞海。谁知,一个响鞭落下,山岿然不动,再来一响鞭,仍是不动,这让秦始皇感到很意外,便使劲地抽,直至把鞭子抽得稀烂,依然纹丝不动。此时的秦始皇已累得气喘吁吁,汗如雨注,又急又气又恨,无奈之下,便恼羞成怒地指着这座山说,就让你落在此地吧,实乃“恨山”也;他再掉转头朝后一望,还发现被赶掉了一座山,孤零零地耸立于身后,便又长叹一声说,尔乃“独山”也。

这个故事形象而生动地诠释了“恨山”和“独山”名字的来历,大家都深信不疑,至今还这样称呼它。这个故事究竟从何时开始流传,不可考证,但至少是我爷爷那辈人讲给我听的。

20世纪90年代末,我驱车来到这里调研,发现山下的村部门前赫然挂着光山县孙铁铺乡杏山村委会的牌子,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惊讶起来,这座山的名字原来叫杏山呀?陪同人员随声应道,是的,叫“恨山”,一直都叫“恨山”,我说那牌子上写的不是杏山吗?怎么说是“恨山”呢?陪同人员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就笑着对我说,我们这里把“杏”字读成“恨”字,叫“杏子”为“henzi”,吃“杏子”,就说吃“henzi”,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方音错读了美好的山名呀!

据当地人讲,这座山适宜杏树生长,山上到处都是杏树,每到春天,满山遍野盛开着杏花,红白辉映,艳丽妖娆,于是,人们便给它赋予了一个美好的名字——杏山。

多么美好的山名呀!却因为方音的讹传,让对岸的罗山人听音错读而误解,还将错就错地编织出一个美好的传说来佐证。当地人虽读“恨”,但知是“杏”,心里清清楚楚;而对岸的罗山人,听其音,未见其字,也未究其字,便听音生意,将“杏”字误以为“恨”字,错把“杏山”当“恨山”。从我记事时起,人们都这样理解,也这样叫,以讹传讹,并且约定俗成,也没有人质疑过。当我回家向他们解释对面的山不是“恨山”而是“杏山”时,他们还不相信,可见,方音的影响力该有多大呀!

豫南光山、罗山一带,属浅山丘陵地区,有十里不同音之说,方音虽然复杂,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还是可以辨听出来的。如河对岸的光山人将“红旗”读作“heng旗”、“天空”读作“天keng”、“刮风”读作“刮heng”、“工作”读作“geng作”、“吓人”读作“ha人”、“吃饭”读作“qi饭”、“继续”读作“继xiu”,等等,像这些偏正或动宾结构的词语,具有一定的语境,一般都能辨听清楚,不会出错。而像把“杏山”读作“恨山”、“鞋子”读作“孩子”之类的单一名词,在缺乏一定的语境辨听不清的情况下,就应该问清楚是哪个字,弄清字的意思,选择正确的读音,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稀里糊涂地听音生意,以免再出现错将“杏山”当“恨山”的现象。

辨听方音如此,做其他事情亦应如此吧。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