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人物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他退而不休,爱鸟、拍鸟、养鸟;他隐入山林,躬身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大别山下护鸟人


张海洋

当年,革命的火种播种于巍巍大别山,并开花结果。

如今,吉祥之鸟、“东方宝石”朱鹮的种子,又在这片绿色山川得以繁衍发展。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在大别山下董寨自然繁殖衍生,由当初的寥寥几只,发展到300多只,让当地成为目前全国朱鹮自然繁衍数量最多、发展最快的“中国朱鹮之乡”,中央电视台多次予以专题报道。

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他的名字叫汪海。

摄影人:他是拍鸟“痴心人”

汪海是全国检察系统知名摄影家,今年年近七旬的他,退休前是一名高级检察官。

2006年仲夏的一个周末,他和来自北京的几个鸟类摄影家同行在罗山县彭新镇红堂村拍鸟,在一个小山坡树林中突然间发现有朱鹮飞起,他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一个劲儿地说:“能在这里发现朱鹮,真是个奇迹。”为此,那天晚上几个摄影家坐在一起,高兴得端起酒杯,不醉不归。

朱鹮,是一个濒于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鸟类。论起稀有,比大熊猫还要珍贵。早在多年前,只在陕西汉中的一个山村发现过几只朱鹮。初次在革命老区大别山下发现朱鹮,实属罕见。汪海和几个摄影家把这个消息在人民网发出后,不仅引起了国家林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很快引起了当地林业部门的轰动。不久,国家林业部门和罗山县林业局便派出专家,成立了朱鹮研究所。而汪海也成了北京农业大学董寨鸟类信息收集员和这个研究所的常客。他还把董寨作为实践基地,主办召开了全国检察机关摄影研讨班。

汪海常说:“拍鸟,只有知其性,才能拍其魂。”为了真正搞清楚不同鸟的生存习性、生活规律,他购买了《鸟类世界大百》《中国鸟类生态大图鉴》《中国鸟类志》等书籍,一有闲空,就在鸟的世界遨游,并争取一切机会向全国各地的同行虚心请教。多年的拍摄经验和知识积累,已经把他磨炼成为一个鸟类专家。如今,他已经掌握董寨100多种鸟类的生存习性和生活规律,并能做到“闭眼听鸟声断鸟名”。

朱鹮主要以泥鳅为食物,为了拍到朱鹮在水田寻泥鳅、叼泥鳅、吞泥鳅的全过程动作,他顶着三伏天30多摄氏度的高温,在水田边简单地铺一块垫布,一拍就是一天,饿了啃口面包,渴了喝口矿泉水,累了就坐一会儿歇歇。一天下来,衣服上的汗水从没干过。就是这样,他一拍就是十天半个月。看过汪海拍的集艺术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朱鹮《母子之爱》《夫妻之情》等图片,都赞叹不绝。也正是这种孜孜以求,不畏艰苦的拍片精神,成就了他一个又一个惊喜和收获,全国只有两个摄影家在董寨拍到了稀有鸟种仙八色鸫鸟,他是其中一个。他拍的白鹭戏水图片获得了国际收藏。

汪海2018年12月从信阳市检察院退休后,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拍鸟护鸟上。说他一年365天300天在护鸟点拍鸟,一点也不夸张。

护林人:他是鸟类的“守护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常对村民说:“保护山林,就是保护钱匣子。山林失火了,鸟都烧跑了,钱匣子就丢失了。”为此,护林人都喊他“山鸟守护神”。每年春秋防火季节,汪海都自己拟写、自己掏钱印刷宣传单,同县乡林管人员一道,将护林防火倡议书送到住户村民手中,广泛宣传护林护鸟知识。2015年10月26日下午,汪海在山里拍鸟回来的路上,见五个外地旅游的中年人在山道边上引火烧烤,他立即走上前去制止道:“小伙子,这山上有几百种珍贵鸟类,烧烤冒烟把鸟都熏跑了,你们这是犯罪啊!”几句话说得年轻人羞愧难当,一个劲地道歉,随即灭火开车离开。

村民听汪海常说的一句话是:“保护好面前的河流和田园不受污染,就是保护朱鹮,留住朱鹮。”这话听起来好像风马牛不相及,但他解释后让人口服心服。他说:“董寨之所以能有朱鹮出现,就说明这里的山水没有污染。如果大家不保护好这里的山山水水,种田用太多农药化肥,到处是垃圾,飞来的朱鹮照样会飞走。”为此,在汪海的建议下,董寨村全体村民联合发出了“无公害绿色种田公约”,全村村民种植水稻自觉不用化肥,不用农药。村里也常年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废旧物品回收箱”等防污染设施,厕所统一建成“清洁无污染厕所”。

汪海说:“一个人能在余生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事。”山蛇常在夜里偷袭朱鹮巢穴,吃掉幼小朱鹮,是幼小朱鹮生命安全的天敌。为防止幼小朱鹮不被山蛇吃掉,每年在朱鹮繁殖季节,汪海都会与护林人员一道,在幼小朱鹮巢穴的大树周围撒上一圈硫黄、白石灰,使山蛇不敢接近大树,望而生畏。从此,蛇伤害朱鹮的现象再没有发生过。为防止鹰雕伤害幼小朱鹮,汪海自己在树的周围放置一些假人,吓唬鹰雕不敢接近幼小朱鹮。

2018年5月18日,汪海在去拍摄点的路上,发现一只朱鹮躺在小路的中间,走近用手摸了摸,发现朱鹮还活着,汪海断定这只朱鹮生病了。于是,他立即用手机与朱鹮研究所黄教授取得联系,并将朱鹮送到救治中心。在救治人员的精心救治护理下,那只朱鹮在救治中心治疗了几天痊愈后,又重新被放回大自然的家园里。从此以后,汪海感觉到自己拍摄朱鹮的概率明显增多,按他自己的话说:“每当看到朱鹮在天空中飞翔,仿佛感觉就是自己救活的那一只,有种说不出的情感在血液里升腾,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在心中跳动。”

很多人对汪海爱鸟、护鸟的做法不理解,有的说他图名声,有的说他管闲事。当问起汪海如何看待别人的流言蜚语时,他却说:“我是用自己良心来保护这片土地上的鸟类,我并不图什么。”说这话时,汪海不禁潸然泪下。

当地群众:他是帮我们致富的“贴心人”

汪海看到常年生活在山里的老百姓生活还是不太富裕,住房条件还不是很好,就在脑海里萌发“以鸟养鸟”的想法,让老百姓适当收点费用,然后再用收来的费用喂鸟、护鸟和致富,一箭三雕。

汪海动员离朱鹮拍摄鸟点最近的一家住户高勇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高勇搭起拍摄鸟棚收的第一桶金,是来自北京的5个摄影家的拍摄费用。看到高勇整天忙前忙后,喜上眉梢,更加坚定了汪海将“以鸟养鸟”的事业干下去的信心和决心。高勇每天为拍鸟的人烧水、做饭、看设备,做一些简单性的服务。几年下来,高勇家的生活条件发生很大变化,不仅在灵山镇建了楼房,还过上了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高勇手里有钱了,开始对拍摄鸟棚进行改善,购买了一些护林护鸟设施,改善鸟的生存环境,也添加了一辆新摩托,用来义务巡山护林。

一家富裕不算富,大家都富才算富。于是,2020年5月,汪海开始了下一个“以鸟养鸟”点的寻找工作。为了寻找新的朱鹮巢穴,他背着30多斤重的摄影设备,拄着拐杖,跋山涉水,一找就是几天。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第5天的下午,在距离董寨十里的树林旁寻找到一个新的朱鹮鸟巢,这让他当时高兴得热泪盈眶。

汪海很高兴地来到朱鹮鸟巢附近的一家,决心让这户人家也来做“以鸟养鸟”的事业。于是,他敲开了这家住户的大门。开门迎接他的是一位50多岁的户主,他微笑着对老大爷说:“你家水田对面树林里有一棵发财树,树上住着几只发财鸟,你愿意发财吗?”老大爷似乎听不懂他的意思,不知道如何应答,只是说:“到屋里喝口水吧!”他把来意详细地给老大爷反复讲了几遍,又举了高勇“以鸟养鸟”发家致富的例子,老人才听明白。老人说:“我的儿子一家三口在上海打工,你打电话征求一下孩子们的意见吧。”

汪海打通老人远在上海打工的儿子黄新杨的电话,说明了他的意思。思想比较开明的小黄很快带着媳妇和孩子从上海回来。有了汪海的帮助,小黄很快在家门口建立了护鸟点和拍摄大棚,把自家门前的十几亩水田为朱鹮打造一个“口粮基地”。汪海和小黄每天一大早都到附近的镇上购买20多斤泥鳅,然后把泥鳅放在水田里,供朱鹮一日三餐所用,让朱鹮养成了定时定点到水田取“口粮”的习惯和规律。

在汪海精心策划和帮助下,小黄很快建立了“朱鹮之家鸟点拍摄基地网络信息”和“小黄鸟点自媒体群”,并印制了《小黄鸟点拍摄指南》宣传页。汪海自己掏钱帮助小黄在水田里搭建了聚会山、荷花池、泥鳅谷、红叶堤等基础设施。在汪海的指导下,小黄在建立“朱鹮拍摄基地”的基础上,在自家周围的水塘和树林里很快建立了“翠鸟拍摄基地”“冠鱼狗、斑鱼狗拍摄基地”“寿带拍摄基地”等鸟类拍摄点5个,为其“打造全国一流的拍鸟观鸟护鸟基地”梦想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

小黄的拍摄基地火了,但汪海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又在为策划和建立下一个拍摄基地忙碌起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