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灌河源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字一句总关情


——赏析余水的《石船》六首

姜舟林

余水先生是位知名作家,这是大家有口皆碑的。他几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至今已著作等身。“其文思如流,文采跳动,像寄情的山水一样,灵秀、清新、细致,韵味流淌。”(胡昌国语)先生也是一位诗人,已出版了三本诗集。“余水的诗像春茶一样清纯香酽,又像醇酒一般浓烈醉心。”——涂白玉先生如是评说。我近来捧读《商城山水行吟》,为诗中鲜活的词语,灵动的意象,优美的意境所陶醉。慨叹之余想写点什么,但对此天籁韶音,词难达意。仅就其《石船》六首,谈一点盲人摸象般的看法。

石船

巍峨石船泊河湾,蓄势待机扬高帆。

绝景平添山水秀,奇观更让风光妍。

览胜那止攀险壁,渡岸不妨乘石船。

欣逢三春东风动,合力奋橹向远天。

诗之起源,论说不一。诸如娱乐游戏、劳动说……《石船》取材自然景观:“石船地出章山之阳,奇石天然横斜洲渚间,宛如孤舟。”此诗首联是写景状物,“巍峨石船泊河湾,蓄势待机扬高帆。”“巍峨”用的是夸张手法,石船实长六米,宽三米,高三米。须知诗之意象,取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扬高帆”,其形态栩栩如生,如在眼前,呼之欲出。至于巨石何时落于此处,无从考证。逾时千年,乃至万年以上。然匍匐在乱石之上,无人问津。等待春风的消息,游人纷至沓来,石船才有了生机。这也许是“待机”的内涵了。石船坐落在夹峙的青山之中,碧波荡漾的温泉湖之上,此乃“绝景”啊。约二三文友,对饮石船之中,于醉眼蒙眬之时,“合力奋橹”,去对岸古寨访古,用温泉水濯足,诗人徜徉在东风沐浴的石船大美风光里。

石船咏古

搁浅山野徒为舟,万世沧桑不思渡。

空有东风推波浪,虚留南岸荒春秋。

一朝传说浮尘去,满船诗话沉史钩。

幸得汤泉来活水,乘势扬帆驶云头。

作者踏遍家乡的山水,将家乡的一草一木撷入诗中,堪称行吟诗人。这首诗取材于一段凄美的传说。元末,余思铭在金刚台举旗抗元,其欲在“石鸡叫,石狗咬,石人撑船下河跑”之时起事。但事败身殁,长令后人扼腕叹息。作者伫立船边,凭古抚今,诗情澎湃,遂成“咏古”。石船虽固,然“搁浅山野”,枉有回天之力。作者思绪联翩,目光穿越千古万世的沧桑,该从何说起?石船载着历史的遗憾,尚令诗人唏嘘不已。“东风推波浪”,应是化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句子。余思铭振臂高呼,挥剑斩敌,但终是功败垂成。而石船风采依旧,高昂的头颅似大别山铮铮铁骨,引来无数文人竞折腰。作者步熊舆、黄卷、鲍知管诸多文人之后,以笔咏石,慨然赋诗。站在石船的高处,审视历史的炎凉,虽然“传说浮尘去”,犹得“满船诗话”。诗人欲畅游温泉活水,“乘势扬帆驶云头”。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其浪漫情怀可见一斑。

石船咏春

疑是补天遗弃物,落于县南灌河东。酷似渔舟横山畔,俨如游艇泊谷中。桃汛推波高抬举,杏雨助澜力怂恿。催发枉有回天术,巍然稳坐不动容。

黑格尔指出:“诗还有个更高的任务,那就是诗不仅使心灵从情感中解放出来,而且就在情感本身里获得解放。”这似乎比“诗言情”之说更为深沉。“诗言情”也好,“心灵解放”也罢,但都缺不了一个必要前提:写景状物。在此基础上,才有打动人心的情感抒发。这首诗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起承转合自然浑成。由“补天”想到女娲的“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但毕竟是神话传说。作者在“补天”的前面用“疑是”加以限定,这就是用不确定的内容表达准确的意思。可见作者的文字功底和为文的严谨性。诗作为艺术作品,其意象是取之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落于灌河东”是写实之笔,信之凿凿。“天遗弃物”是虚构之笔。起句和对句对照起来,将读者带入虚实相生的境界。“酷似舟”与“俨如游艇”,虽在表意上有合掌之嫌,但比喻的反复运用,将“石船”写活了。“横山畔”“泊谷中”,为石船营造出所在的环境。这种峻险的地势和石船相谐,体现出写景状物的得体性。无论是“桃汛推波”,还是“杏雨助澜”,作者勾画出了唯美的境地,让读者身临其中,与作者一道跃跃欲试:合力高抬起石船。但石船的定力无人撼动,它稳坐在历史的浪尖,任风吹雨打,毫不动容。

石船咏夏

不信石船难感化,三伏豪雨漫天洒。

洪波相邀浪拍岸,飞瀑呼喊声震崖。

山口敞开通海角,河源涌动向天涯。

怎奈寂寞无情物,长卧溪畔伴稻花。

诗最重要的是语言,诗的言语在指向言语本身的审美性,具有雕塑赋形,意蕴深长的节奏和结构。这首诗词采飞扬,鲜活灵动。“豪雨漫天洒”,其声势之大,范围之广,表现得淋漓尽致。豪雨在前,洪波随后,飞瀑倾泻。浪拍两岸,声震悬崖。此为蓄势,作为写石船的张本。作者尚嫌笔力不够,又叠句复加。目送洪流远去,看到海角,思及天涯。这与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有异曲同工之妙。评者为之感叹:诗人的想象力是超凡的。可以抵达天涯海角。诗到颈联,仍是铺垫,重在引出尾联:“怎奈寂寞无情物,长卧溪畔伴稻花。”从石船的自由奔跑,到卧畔的稻花飘香,不难看出作者隐喻其中的思想情感:唯愿家乡美丽富饶,百姓安居乐业。

石船咏秋

天地造化谁知由,何遗石船横野洲?

风劲无帆空鼓动,水丰缺桨难谋筹。

黄菊再动香涨潮,丹枫又添叶增流。

依然故我聊素志,苦朌相容一条沟。

诗在文化语境的挤压中,逐渐达成语义多层性,多义性,不确定性的效果。诗人通过多维视角和散性结构,构建诗的语言秩序。这首诗无论从语言的构建上,还是表达方式上,与前几首有着明显的不同。“天地造化谁知由”,似突兀而起,而引起读者的深深思索。如同屈原的《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作者落笔发问,引起对石船的吟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石船,何时横在绿野中?颔联借助议论,指出石船的浮沉,如同人的升迁,往往因环境遭遇使然。颈联中“再动”“增流”,源自黄菊之香,丹枫添丽。透过字词表面,能够着看蕴藏在句中的深意:赶上了新时代,石船已是旧貌换新颜了。作者聊表的素志,也水到渠成,铿锵然众人知也。

石船咏冬

横舟千古苦熬煎,左右逢源何不前?

白雪盛情填沟壑,红梅多意解绳缆。

当怨不知依山意,只求理会傍村原。

旅游开发终有日,待时看我展风帆。

一定程度上讲,诗是一种相当完美的认识工具:对自己的认识、对世界的认识、对人与事物关系的认识……我们从这首诗里可以看到,作者的目光是睿智的,看到家乡的一切美好景物;作者的胸怀是宽广的,可以容纳古今。将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都凝聚笔端,展现出石船的前世今生。它前世所遭受的煎熬,正是家乡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而今有了党的富民政策,大别山人撸起袖子,大干苦干,已甩掉贫穷的帽子。正在利用山区优势,开发旅游资源,这里的天是蓝的、山是青的、水是绿的。石船鼓棹扬帆,迎接大别山的大美春天!

余水先生热爱家乡商城,因为爱得深沉,才有了诗坛如此《石船》六首的绝唱。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