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河道内出现碎金”“女外卖骑手车辆被盗后大哭”“主播直播时遭绑架”……近期,多起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所谓“新闻”,先是以“离奇剧情”占领热搜榜单,随后又纷纷被证实为自媒体“自导自演”“反转”频率令人咋舌。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当前网络平台存在不少“伪新闻”,一些自媒体通过编造、拼凑、加工等方式,将旧闻、谣言等“包装”成“新闻”,形成“毒爆款”。这些“伪新闻”,有的传播甚广,亟待加强整治。
“伪新闻”隐蔽性强且易传播
“伪新闻”挑起网民对立
“伪新闻”传递不实信息、收割流量的同时,也在刻意挑起网民对立。一些由个人自导自演的“闹剧”经媒体跟风报道后,引发网民误解。今年6月,一条江苏连云港“女子输液被陌生男子拔针扎进水桶”的新闻,引发多家媒体转载报道。后经调查,此事系当事女子孙某某摆拍。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评论部主任肖辉馨说,近半年来,引发较大关注的“摆拍新闻”有“阜阳敏姐被家暴”“1888万天价彩礼”“史上最凶班主任”等,涉及民生、教育、性别、就业、婚恋等社会热点话题,相关视频的拍摄机位恰到好处,语言对话特别清晰,故事情节相当完整。一些始作俑者掌握专业的视频拍摄及剪辑技术,“灵活”运用街拍、街采、情景再现、视频监控等“纪实性”拍摄手法,刻意营造真实感,让网民难以分辨真假。
为了营造轰动效果,一些自媒体故意蹭上社会热点,贩卖焦虑恐慌,甚至别有用心地制造性别、职业等群体对立。如“医生倒提婴儿疑似虐待”“小学老师体罚哮喘学生至吐血抢救”等“伪新闻”,就紧扣公众关心的“医患矛盾”“师生关系”等热点话题,以煽动性的文案抓取网民眼球,制造甚至激化不同群体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带来不小的社会危害。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伪新闻”层出不穷的背后,是网络水军等黑产在幕后操盘。在山东网安部门近期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一家传媒公司为吸粉引流、牟取利益,大肆爬取境内外短视频内容,通过其运营的4万余个自媒体账号,在网络平台发布自己篡改编造的各类社会争议事件信息。警方查处删除的虚假帖文信息达80余万篇。
多名基层网安民警表示,网络不实信息披上“新闻”外衣后,会更易让人相信,其传播也会更迅速,影响非常恶劣。
打击“伪新闻”生存空间
几个月前,一条名为“女子骑车等红绿灯,迎面走来男子突然将其撞倒”的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上流传,短视频画面上标注“5月6日杭州”等字眼。山东女子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郭静经过检索后发现,该视频早在前几年就已经出现过,且反复“翻红”。“找不到该短视频的明确来源,缺乏可信的时间地点信息。视频内容只传递情绪,未提供事实。”郭静说,这是制造网络“伪新闻”的一大套路,即炒作旧闻,以煽动网民情绪。
山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芳说,“伪新闻”生产者出于博人眼球甚至是制造混乱等目的,拿旧闻当新闻,甚至自导自演制造“新闻”。这类互联网内容数量庞大,且真假难分。
中央网信办今年5月发布的信息显示,开展“清朗·规范重点流量环节网络传播秩序”专项行动的一个多月内,各网站平台就清理虚假新闻信息83.5万条。
半月谈记者发现,在利益驱使下,一些自媒体会将本身并无多少价值的信息精心炒作成热门话题。在一些平台上,用户经常刷到标题为“民营医院开展免费救治”“取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等所谓“新闻”,点击进入后才发现内容是广告。
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少自媒体开始借助通用大语言模型自动生成文案,简单将原新闻稿件内容用近义词替换后,就以“新闻”格式发布,轻松达到“原创”效果。刘芳说,生成式AI编造内容时间短、成本低,非常容易侵蚀网络平台生态。AI制图、AI换脸等技术,让普通人难以分辨图文、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导致“有图也不一定有真相”。
今年5月,甘肃平凉警方侦破一起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炮制虚假不实信息的案件,犯罪团伙通过ChatGPT人工智能软件,瞬间生成不实新闻要素,上传至多个账号非法获利。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加强“自媒体”管理的通知》,提出“严防假冒仿冒行为”“规范信息来源标注”“规范账号运营行为”等13条工作要求。
刘芳认为,加强网络空间“伪新闻”治理,未来需要持续发力,要依托《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自律公约》等规章条文,进一步立法明确“伪新闻”内容生产者、传播者和网络平台的所负责任。有关部门在删除“伪新闻”、关停违规账号外,还应加大对违法者的行政罚款和刑事处罚,将制作、传播“伪新闻”的网络主体纳入黑名单,不断提高制度的威慑力。
依托新技术,打造针对互联网“伪新闻”的新治理模式亦有必要。人工智能拼凑出来的“伪新闻”有一定规律性,可以利用语言分析技术,研究其语法结构、词汇及标点符号特征,提高识别和解析这类信息的能力。此外,相关平台可进一步优化算法,让可靠来源的新闻在平台上获得高度突出的位置,或对可靠来源的高质量新闻给予特别标注,优先推送。
郭静建议,各级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相关部门应联合权威媒体、技术公司等,构建联防联控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各方整治责任和义务,建立“伪新闻”大数据平台,通过实时监控,夯实日常监管。
(据《半月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