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南湖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复杂经验的集中


——《哲思凡语》序

张鲜明

艾略特曾认为诗歌应该表现复杂的经验:“诗是很多经验的集中,由于这种集中而形成一件新东西,而对于经验丰富和活泼灵敏的人说来,这是一种并非自觉的或者经过深思熟虑所发生的集中。”阅读陈书鸿的这本《哲思凡语》,我同样有了这样的感觉。书中短小精悍的篇章虽然不是诗歌,但具有诗的思维,是日常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陈书鸿内心冰与火撕扯之后的思想升华。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培根随笔》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以其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培根从感官出发,独辟蹊径,用经验把握客观的物质世界,开辟一条理解人类复杂性的新路途。陈书鸿这本《哲思凡语》很好地继承了《培根随笔》的精髓。作者下笔时当行则行,当止而止,文风清新自然,如行云流水,绝无拖沓冗赘之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思想碎片是从生活中生长出来,是从信阳这片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它天生带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比如《南华经》中的小故事,《山海经》中的《海外东经》和《大荒南经》,陈书鸿深知以小见大的,以异见常的艺术手法。

据陈书鸿自己介绍,自己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奉献给了信阳这座城市。信阳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的城市,作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陈书鸿浸染其间,在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观摩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既有知识分子的担当,也有着宽阔的胸怀。

在诸多随笔文章中,我独喜欢小文。什么是小文?小文篇幅虽小,但是思想却深,视野却广。陈书鸿的《哲思凡语》通篇都是小文,甚至大部分都是从生活的间隙中流淌出来的小溪流、小水渠,但是每条小溪流、小水渠都是通往人性这个大海,虽不如鲁迅的嬉笑怒骂,但也颇具特色,引人思考。

信阳在河南是一个文学大市,近年来,涌现了一批优秀的作家,成为河南作家中最出色的队伍之一。陈峻峰的“先秦三部曲”、田君的《淮河简史》、扶桑的诗歌、中原小说家八大金刚之一的陈宏伟,以及涌现出一批青年作家、诗人诸如丁威、付炜等老中青三代梯队完整的创作队伍,在河南乃至全国都拥有着很高的声誉。信阳这座城市是一个孕育作家的城市,也是一个孕育出好作家的城市。现在这里又“跳”出来一个陈书鸿,他独辟蹊径,在随笔这个题材中突围出来,丰富了信阳文坛,也创建了自己的文本标识度,也许是他无心插柳,但是事实是,他的文本独树一帜,是从他和世界的对话中产生的。这种对话一方面是陈书鸿和生活的这个城市的对话,也是陈书鸿与这个世界的混乱、无序所做的辩论。人生中无处不是辩论,和自己辩论、和妻儿辩论、和好友辩论、和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辩论,在辩论中清晰自己,清晰对方。陈书鸿就是在这样的辩论中,悟出了道理,并希望将这些道理、甚至是很多被人们长期忽略的常识告诉读者,让读者慢下来,品味人生的况味。

艺术的终点各有所归,哲学指出了世事的本质问题,可视为终点之一。哲学的文学化是考验作者功力的事情,因文学的终点必须是感性形式,一种回归到感性的本质。陈书鸿的这本书想用文学化的语言探讨哲学问题,这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 突破。用平视生活的心态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对作者心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看似没有特殊色彩、浓烈情绪,其实是几种特殊色彩构成了对峙性平衡,几种浓烈情绪完成了对冲性均势,看似寻常,却是无限不寻常的化合。梅特林克曾说,寻常就是艺术的主要对象。陈书鸿将寻常作为作品的养料和养分,是值得肯定的。

我与陈书鸿虽未能谋面,但是所谓观其文,识其人,希望陈书鸿能够写出更多精品,奉献更多思想的涓涓细流。

是为序!

(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