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调整“心”状态 迎接新学期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新学期伊始,部分中小学生患上了“开学综合征”:焦虑、紧张、烦躁不安,甚至在身体上出现了失眠、易疲倦等状况。如何缓解“开学综合征”,调整“心”状态,迎接新学期,成为不少家长和孩子共同关心的问题。就此,记者先后走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张莉和信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心身医学科中级医师刘亚兰,共同为护航孩子新学期心理健康支招。

9月4日,在平桥区第一小学阳光心理社团,张莉正在为孩子们上新学期的第一节心理健康课。张莉通过与孩子们握手、问候、拥抱等方式,拉近与孩子的距离。通过暑假趣事分享、与老师说说心里话等教学环节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让孩子轻装上阵,开始新学期的学习和生活。

面对孩子们面临的一些“心”问题,张莉表示,家长要跟孩子多谈论与学校相关的话题,可以晚上睡觉前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可以利用“家庭信件”,通过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说的事情都得到了父母的重视,从而更愿意把成长中的烦恼和困难告诉父母。另外,父母也可以给孩子上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让孩子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会跟他一起面对。父母一定要跟孩子一起制定新学期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记得帮孩子考察一下,目标是否恰当、明确、具体。同时,还可以跟孩子讨论下如何将大的目标拆分为具体的执行步骤,以便更好地实现。

新学期开学,刘亚兰常常比假期期间忙碌。

“每到开学季,都是我们心理科门诊少儿患者就诊的一个高峰期。相反一到假期在我们门诊几乎见不到他们。所以我们常常戏言,一放假‘熊孩子’的病都好了,一开学病都来了。”刘亚兰告诉记者。

据刘亚兰介绍,目前来就诊的小患者大都有一个特点,不愿意去学校,不愿意出门,夜间不睡觉,白天起不来,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和父母关系非常敌对。刘亚兰说:“能走进我们诊室的孩子,大都是父母眼中叛逆的‘熊孩子’,甚至是父母‘双打’的对象。其实这样的他们都走到了人生至暗的时刻,最需要父母的理解与支持。父母要放下偏见,和孩子好好沟通交流,真正了解到孩子的需求和遇到的一些问题,帮助他们走出黑暗。”

刘亚兰建议,家长要以身作则,放下手机,陪伴孩子规律作息,带孩子一起多做户外活动。在学习之余把孩子空闲的时间填满,这样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就会减少,多从事户外的体能锻炼,也能强健孩子的体格,放松情绪。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