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峻
一个春日,刚走进一排排连体别墅群,老远就能看见,清晰地露出绿色的衣装,仿佛长有少女的眼眸,踮着脚,悄悄地注视着我的到来,带着微笑,在向我招手的那一棵树,就是我要探寻的一棵温暖可亲的“婆婆树”。
传说这棵树是六百多年前一位状元的母亲为儿栽下的祈福树——朴树。楚昭王建陵寝时,以压龙脉为由,就下令砍掉,被四位婆婆用生命保护住了这棵爱心树,于是得此名流传至今。
穿过几条小巷,来到了这棵树下,树的主干直径约40厘米。我抬头仰望,这棵树大约有五层楼高,枝繁叶茂,葱郁茂盛。相拥的树枝,像在一场大的体育赛事之前,队友们相互鼓气手肩相搭一样。微风徐来时,晃动的枝叶,为平凡的生活增添了几多欢声笑语。
说到这棵树时,在这里聊天的几位附近居民,再熟悉不过了。他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在记忆的长河里,打捞出关于这棵树的一些趣事来。
70岁的杨延厚老人回忆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就有三四人高了,经常围着这棵树玩耍。我曾经隐隐约约地听父亲谈起过这棵树的往事,现在差不多有100岁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的时候,这棵树的西侧有一个长方形的稻场,也是三官村刘塆组最大的一个稻场。这个组的老百姓在稻场上压稻子,打麦子,晒农作物,累了就坐在这棵树下歇一歇,唠唠嗑,喝喝茶,甚至嗨上几句民谣。集体开会,商议大、小事时,这棵树下就习惯性地成了群众的集合地点。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如果有人干农活磕磕碰碰皮肤出血了,人们就从这棵树上采摘几片树叶,在手里把树叶来回地搓几下,再敷在伤口上,不几天伤口就会结痂痊愈。
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们,在这棵树下玩游戏,追逐,嬉闹,这个地方也成了孩子们的乐园,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留下许多美好的记忆。
年轻人每每在打工或长时间外出之前,总要围绕着这棵树转上几圈,抚摸着树干,对树的上下打量一番,久久不愿离去。久而久之,有人说:“树干分叉的上面,树荫中央,像一张笑婆婆的脸,有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也有人说:“犹如一尊佛像,弯曲的树枝像是佛的头发,上面的树叶酷似吉云。”
73岁的李副道老人说:“这棵树一直生长在我的老宅子屋山头边,我多次翻新房屋,宁愿自己的房子不变大,也没让这棵树挪过窝儿。”
2014年,出山店水库淹没区近40000人需要搬离家园,三官安置区将征地2000余亩,安置出山店水库移民15000多人。这棵树所在地也同样在征用的范围。
2016年,三官安置区开始场平时,有一位老板要买走这棵树,当地居民和老板发生了争执,说什么也不同意卖掉这棵树,要留住乡愁,留住记忆,留住风景。当地政府知道这件事后,决定少建了一套安置房,为这棵树留足了一片生长空间,这棵树才幸运地得以留在别墅群里。
挺拔高大的身躯年复一年默默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静看风云变幻,阅尽人世沧桑,用荫凉和绿意呵护着一代代的子孙。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