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父 亲


陈守霞

我的父亲今年83岁,是一名退休老教师。虽离开教育岗位已23年,但父亲的教育情怀一直影响着我们。

父亲20世纪40年代出生在息县一户贫穷的农民家庭。6岁时,我的奶奶因病去世,他和我的爷爷相依为命,依靠亲戚和邻居的接济度日。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刻苦好学,他于1959年9月考入潢川师范学校。从此,当一名好教师就成了父亲一生的追求与梦想。同年,我的爷爷也因病去世,父亲说从那时起,他依靠国家补助度日,直到完成三年的学业。

1962年7月,父亲潢师毕业。当时,息县师资力量奇缺,他完全可以留在县城教书,但是农村更缺教师,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小学任教。领导看他人老实、工作又勤奋,就派他去离公社20多里并急缺老师的种子场大队任教。5年后,他调回家乡李店大队小学任教并担任校长。

我五六岁的时候就随父亲到学校上学,他每天上下班必带着我。记得有一天下大雪,天寒地冻,学校有两个孩子闹别扭不辞而别。父亲知道后,赶紧追到孩子家,耐心细致地做孩子父母的思想工作,父母说:“不上算了,正好家里干活缺劳动力呢,还省得交学费了。”那个年代的孩子因家庭贫困或无劳力,辍学是常事。后来一连几天,父亲每次下班后都去他俩家劝学,一直把他们劝回学校。

那时,每学期父亲主要依靠免收学费的方法留住上不起学的贫困孩子。有一个学生,因为父母常年不在家,家离学校又特别远,他父母非要把他送给我父亲做干儿子,住在我们家上学。为了这个孩子不辍学,父亲只好收下一个干儿子,后来这孩子考上了大学。有的老师疑惑地说:“他不上学跟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呀,陈校长,您图个啥呢?”父亲说:“知识能改变命运。老师的职责就是千方百计留住每一个要辍学孩子,让他们安心学习。”这就是父亲朴素的教育理念。

父亲每天都要精心备课到深夜。他利用游戏法、说唱法及数火柴棒法让学生把各种数学口诀表背得烂熟于心。父亲还费心费力想尽各种简便方法教学,我当时不解,不就是教小学数学吗?加加减减很简单呀。父亲却说,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具备化繁为简的能力,用更简单通俗的语言来传达知识,让孩子体验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终身受益。父亲竭尽全力投入教学工作中去,一辈子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虽然家里经济条件那么艰苦,每当过年的时候,父亲就会喊邻居家的孩子来我们家吃饭。每次二姐就抱怨:“自己家人还吃不饱呢,还喊人家的孩子。”父亲拍着二姐的头说:“你看这几个孩子,有的家庭贫穷吃不上饭,有的爸妈不在家,有的还是孤儿,能让他们过年开心一些不好吗?”每年冬天,父亲还将我们从自留地刨出来的麻秆根、树根等带到学校供学生取暖。

父亲辛勤培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挑起家庭的重担。让我们感动的是,在家里经济那么困苦的情况下,父母坚持让我们兄妹四人上学,我和二姐都考取了师范学院。为让我们上学,父母特别勤劳,家里六口人的农活都落到了他和母亲的肩上。父亲白天教学,夜晚干农活,全家人最犯愁的是没人能挑动稻捆子。母亲把稻捆子捆得足够小,但父亲个头小,看他蹒跚起步挑稻捆子的样子,我们心里也很着急,后来幸亏有邻居帮忙。

父亲教的学生,有很多在城里工作,有老师、政府要员、公司老总、医生等。当年的学生们经常来看望他,这是父亲意气风发、幸福满满的时刻。父亲的一位学生在千里之外打工,听说父亲眼睛不好,专门从外地寄回来眼药水,这让父亲格外感动。还有一位学生说:“这辈子最忘不了的人就是陈老师,小学三年级时,我辍学在家放牛,幸亏陈老师到我家做思想工作,我才能有幸回到教室学习,才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有下辈子,我还选择当教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父亲兢兢业业,尽到了本分和责任。作为一个父亲,他却是我一生的老师。感恩父亲。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