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故事汇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槐店草房


蒋志明

往事悠悠,蓦然回首。今天比较闲,又逢周末,下班后回到家里简单地吃完夜餐,泡上一杯信阳毛尖茶,坐在沙发上细品,任思绪飞扬。于是,豫南小镇槐店的草房又进入了我的脑海里。 槐店草房有三间。门楼虽然矮小,不怎么起眼,但小院却不小,大概有60平方米,且阳光充足,是我们全家茶余饭后最理想的去处。凡是睛朗的日子,母亲总爱把煤炉子搬入小院,然后再搬来一把竹椅,添上一块煤球,接下来上街买菜。那时的槐店小街逢早集,且是农历单日逢集。买菜必须趁早去,去晚了不是没有好菜了,就是罢集了。母亲买了菜提回家,就在宽敞的院子里边晒太阳边择菜,那种悠然的神态和娴熟的择菜技术,令我好生羡慕。如今我的厨艺便是在母亲和爱人手中学来的。2013年爱人带着小孩在信阳上了小学以后,十几年来家里炒菜、做饭都是我一手拿下,且得到了客人们的认同和赞美。 往事随风,日子滑过。我们租赁的槐店草房已是40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父亲在槐店营业所工作,是农业银行的最基层单位。由于我们家孩子多,仅凭父亲在单位分的一间砖瓦房根本住不下一家六口人。于是,上级领导出于对父亲的关照,在槐店小街租了这套草房。这三间草房原是李家租住了,也真巧,后来李家的女儿李萍和我成了同班同学,同时也是妹妹的同学,真是有缘。我每出版散文集后,特意送老同学一本,她非常欣赏,从她的眼神里我感觉到的。草房的邻居,左边是曹家,右边是郑家。郑家的女儿郑梅和妹妹也是同学,且非常要好。紧挨着的邻居晏家、李家和郭家。李家的儿子李清海、郭家的儿子郭光喜和晏家的女儿晏慎花都是我的同班同学,我非常幸运,也非常自豪。因为他们对我都很好,我经常得到了同学们的帮助,因为我毕竟是个外来户。好在我的人缘也特别好,有吸引人的亲和力,到如今仍然如此,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一直在幸福和快乐中成长。 草房冬暖夏凉。房子虽然有些陈旧,但草房却住下了我们一大家人,正如老家的老屋似的,令我们爱不释手,怀念依旧。我年轻时,曾写过一篇抒情散文《魂系老屋》,发表了十几家报刊。所以说老屋是我的不舍,是我的思念,是我的骄傲。由于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老屋,搬入了豫南小镇槐店的三间草房。在那里,我们整整地生活了三个春秋。那时除大姐成家外,我们全家尚有四位学生在家。且分布于槐店高中、初中和小学。我们姊妹几个在学习上也非常用功,成绩均名列前茅,父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豫南槐店小镇,只有公社、供销社、粮管所、食品、学校、营业所、税务所、工商所等单位有一些砖瓦房外,老百姓基本上住的是土坯房。但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和劳动的积极性都很高,虽然生活上艰辛一些,但人们都是乐观向上,抱团取暖。人情特别好,互帮互助,彼此之间的信任程度很高。想起那个年代,我非常的怀念,整天生活于无忧无虑、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状态中,思想上基本没压力。那时的人们生活简朴,什么事情要求的条件都低,只要是能解决温饱问题就非常知足了。 槐店草房,坐落于省道的旁边,邻居都是街道上的老乡,他们温和善良、乐于助人,人们见面都是笑眯眯地打着招呼,那种亲切感令我永生难忘。每逢农忙季节,我都会主动地去同学家帮忙割麦、插秧和收稻。连续几年的劳作,锻炼了我意志,使我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以至于我踏入工作岗位后,比一般人能够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深得领导的欣赏和同志们的夸奖。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前景更精彩。”槐店草房是我童年时期最深的记忆,也是最难忘的地方。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更加努力工作,愉悦生活。等退休彻底闲下来,再去拜访豫南小镇的父老乡亲和同学们,去寻找槐店草房的踪迹,去深情地回忆那过往的甜蜜岁月。情留豫南小镇,梦留槐店草房。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