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冲
固始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江淮之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质疏松肥沃,萝卜种植历史悠久。“平寨遗址”发现的萝卜种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十九世纪最杰出的植物学家、清代河南唯一状元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等专著,对固始萝卜种植就有描述。
固始萝卜纯青比例占整个萝卜三分之二以上,表面光滑、个体均匀,清脆多汁、营养丰富,生熟皆可、亦蔬亦果。千百年来,就是这普普通通的小萝卜,不仅是人们常年食用的主要蔬菜之一,困难时期还能代粮充饥甚至救人性命。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与固始萝卜有什么瓜葛?如果你来到古寥大地,朱元璋与固始萝卜的传说,作为固始萝卜人文历史渊源描述最精彩的篇章,会常常被人提起。
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太平乡孤庄村(今安徽凤阳)。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年幼时是个苦孩子,家穷读不了书,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次兄相继去世,不得已进入凤阳城西门外皇觉寺做行童,每日扫地、上香、打鼓击钟、洗衣烧饭,还经常受到老和尚斥责。入寺不到两个月,因当地闹饥荒寺院无法维持,寺主就遣散众僧让他们四处谋生。就这样,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过上了颠沛流离、饥寒交迫的流浪生活。
朱元璋边走边化缘乞讨,先从濠州向南到了泸州府(今合肥市),然后折向西行,风餐露宿600里进入河南固始。当时正直初冬,天黑得早,朱元璋又饿又渴。刚走到村口,借着月光,他隐约看见一户人家的菜园里种有大片萝卜。饥肠辘辘的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快速跑到地里拔起两个萝卜,揪掉萝卜缨子,往身上擦了几下,“咔嚓”咬了一大口。那萝卜水灵灵、甜丝丝的,皮中略带辣味,感觉爽极了。“嗯,好吃,真好吃,解渴又管饱,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好吃的萝卜!”朱元璋边吃边嘟囔着,临走时又拔了几个光滑硕大的萝卜带在了身上。
在固始转悠一圈之后,朱元璋离开固始途径信阳,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云游四年吃尽苦头,于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又返回了皇觉寺。回到寺院不久,当朱元璋再次吃到本地的萝卜时,好像味觉失灵一样,怎么也找不到那种心仪的口感,便不由自主地想起那年冬夜偷食的固始萝卜。“唉,身在濠州不是固始,再想吃身边也没有啊!”朱元璋只能把对固始萝卜的留念深埋心底。
说来奇巧,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率二十五万大军北伐中原时,竟又途径固始县境,时间大致也是萝卜成熟的季节,一下子撩起了朱元璋对固始萝卜的记忆。他立即命部下常遇春将军,派人到农户家中买来一些萝卜分发给将士。官兵品尝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朱元璋爱护下属,夸奖“固始萝卜真俏巴!”
公元1368年,朱元璋平定天下,灭了元朝,建立明朝,在南京称帝。皇宫生活不言而喻,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但穷人家庭出身又做过游方和尚的朱元璋,不仅勤理朝政,而且生活俭朴。在南京皇宫内,他没有设立“御花园”,却有“御菜园”,园中种满萝卜、白菜等各种蔬菜。可对于萝卜这道菜,不管御厨怎么变着花样做,朱元璋就是吃不出心里想要的味道,他总是想起若干年前吃过的固始萝卜,感觉还是生吃萝卜“得劲”。这天,不知是为了记住固始萝卜的“救命之恩”,还是好看又好吃的“固始萝卜”实在让他忘不了,或者是一时心血来潮,明太祖金口一开,随将固始萝卜钦定为贡品。从此,人们便把上好的固始萝卜敬献宫内,朱元璋与固始萝卜的传说也就流传至今。
现在,固始萝卜已获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固始县被授予“中国萝卜之乡”,众多农民靠种植固始萝卜走上了富路。这里面,是不是也有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功劳?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