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茶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春去春又来


丁大成

春去春又来,望春花儿开。她是春的使者,是山村的吉祥。所以奶给他取名叫望春。立春时节,望春积攒一年的期盼,从揾工地佛山回到家乡过春节。他迎着扑面的寒风,穿行在家乡的山山岭岭,几多久别重逢的亲切。根植于山间的高大乔木望春树,深谙一年之计在于春,早早地准备好饱饱满满的花蕾,只等节令“立春”一到,盛装上场。“节令” 是个微妙的互动词组,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气候物候下尘世中的人,不也是一样吗?

“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头,家家卖老牛。”这是气候物候对家乡黄檗山一隅的影响。今年春打五九尾,是个好年岁。他望着山间祖祖辈辈耕种、现在由父母接力的梯田,冬小麦绿油油的,长势喜人。

望春刻意地观察,今日七点十分“立春”,望春树枝上玉簪样的花蕾迅速脱掉冬装,青春勃发,或白或黄或红,似兰似钟似荷,芳香四溢,风姿绰约,雍容华贵,热热闹闹地开。他有些兴奋。

或许因为兴奋,或许因为看风景喝了过多的凉风,望春身上冷噤,胃肠翻江倒海地疼,这是突如其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他急忙回家喊:“娘!”尽管他已结婚生子,在娘面前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他曾跟娘有深深的隔阂,父母把不到两岁的他交给奶,去广东打工。岁数大了,父母回家继续当农民。望春也走上打工之路,与父母做流水线不同,他用父母打工赚的钱念完大学,成为工程师。养儿方知父母恩,现在他体谅到父母当年的难处,深深地歉疚,每年春节他都要开车回家陪巴望他的父母亲人。

娘在忙年,正在淘糍粑米。精心淘米加上水声,没听到他的叫声。在娘身边玩耍的儿子立春提醒奶奶。娘停下手中的活走过来,看了一下他,肯定地说:“是‘汤气’,可能是你奶亲语你!”不由分说走进厨屋,舀一碗清水,抽三根筷子,用清水一淋,在碗里“竖筷子”,边竖筷子边说:“娘,是您亲语望春吧。要是的,请站住!”在外打工几十年,娘学会了用“请”等文明用语。只三下,筷子就在碗里站住了。当然,若不是奶“惹事”,她是不会站住的。娘开始祷告:“娘!望春从小跟您长大,他回家过年,我晓得您高兴。您也是那边的人,多他的嘴,他受不了。”话音将落,筷子“啪”地倒下。娘捧着碗清水走到屋前望春树下泼掉,含泪说:“娘,您保佑望春快好,我请他去给您送钱!”望春似乎看到奶急切地向他走来,又依依不舍地离去……小时候有个头痛脑热,奶也是这样给他“竖筷子”。也有不灵的时候,那就赶紧去找医生。娘转过身,他身体的冷噤、胃肠不适都好了,好得跟没发生过一样。关于家乡民俗“竖筷子”治“汤气”,大学期间他曾向社会学心理学医学教授请教,教授们普遍认为是迷信,但不否认精神作用和脏器痉挛。

他不到两岁跟奶相依为命,上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奶操的心。大学毕业,奶筋疲力尽,把他的双手交到娘手里,安详地闭上双眼。想着想着禁不住热泪满面。娘也在想奶,她夫妇二人在外打工,把家撂给婆母,婆母细心地招呼孩子,外带养牛喂猪种庄稼。每年挤火车回家过春节,婆母把年货办整齐,临走还把大包小包的腊肉糍粑茶叶送上车。娘流着泪对他说:“去坟上给奶烧点儿纸钱,她最爱钱。”奶常逼在外打工的儿子媳妇寄钱回家,说不逼紧些,河里打鱼河里用了,临走床席下压的都是钱,那是留给孙子的。

娘把年货都办齐了,香蜡纸炮都在年货之列。望春拿着纸钱去给奶上坟。

“哎——走错了!”他一惊,是六岁的儿子立春,娘给取的名字。长期分离,儿子如当年的他一样跟父母有隔阂。他不担心,树大自然直。他站住,有些讨好地问儿子:“那,走哪儿?”儿子板着稚气的小脸说:“走冲口新路,车都能开上去。”他亲切地说:“那,你走前面带路。”“不!我只能在后面指路。”这的确是两个不同的姿态。他笑道:“好吧。”儿子说:“把手机借我用一下。”他说:“你奶不是不让你玩手机?”留守儿童问题溺爱,还好娘跟奶一样绝不娇生惯养。“我有事给我奶打个电话!”他拨通号码把手机递给儿子。儿子说:“奶,我已同意送他,放心吧。”儿子跟他小时一样懂事顽皮。

他和儿子一前一后迎着料峭的春风,呼吸着望春花馥郁的香气,走在新修的山路上,他心里响起邓丽君深情的歌声:

“春去春又来,花谢花又开……”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