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申城古桥寻踪 唤醒城市记忆(四)


朱德顺

(接上期)

永嘉桥

永嘉桥位于浉河区建设西路老城区内河新申河河道上,南关清真寺对面,也称南关大石桥。当地居民则因该桥东边是哥特式福音教堂,多称其为洋楼石桥。

永嘉桥为东西走向,三孔两墩,桥面长15米,宽9米,高8米,桥面无护栏。桥墩系红砂岩石横联券法砌成,较为规整。桥墩南面是平面,桥墩北面呈菱形,可分流水流,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

永嘉桥原为木桥,是申城通往湖北直至广东的交通要道。乾隆四十八年(1763年)信阳知州保长暨署知州廉洙改建石桥,自知“独力难举”,遂号召“集料鸠工”,信阳老百姓争先恐后积极响应。桥建成后,撰文立碑于桥上,正式定名“永嘉桥”,意寓“福如东海,蒸蒸日上”。

嘉庆六年(1801年),永嘉桥“桥石倾圮”。时任信阳知州钱俊“因绅民之请”,筹款修复,三个月完工,改名“通辙桥”。钱俊亲自撰写碑记。

改革开放后,信阳城市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永嘉桥周边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华灯初上,南门餐饮夜市人声鼎沸,勾勒出一幅人间烟火景象图。环桥而立的南关清真寺和基督教堂闹中取静,增加不少宗教神秘色彩。

为了纪念永嘉桥,该桥所处的社区取名老城街道大桥社区。

姑嫂桥

姑嫂桥位于浉河区东双河镇彭洼村邱湾组南,建于明代正德十一年(151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桥为南北走向,桥长约5.5米,宽约3.7米,单孔石拱桥,为红麻石条铺砌,桥面镌刻“正德十一年”等字,字迹多风化。

提起姑嫂桥名字的来历,这里面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明代信阳城有一对以织布为生的姑嫂,她们终日辛勤劳作、诚信经商,生意日渐兴隆。信阳城南门外,三面环山,地势低洼,状如行船。古时候这里经常洪水泛滥,百姓深受其害。见此情景,姑嫂俩非常痛心,她们决定出资修桥建塔,造福当地民众。为了赶进度,她俩商定小姑在城南重要交通枢纽翟家河上架桥,嫂子在城内小南门处建塔,并许下“三天后鸡鸣三遍天亮前必须建成,否则甘愿受罚”的诺言。

小姑手巧,第三天鸡鸣两遍时,桥就建成了。可是建塔工程繁杂,此时塔才建了一半。眼看天快亮了,嫂子急火攻心,一头栽倒地上不省人事。天上神仙得知此事,都被感化,纷纷出手从城东震雷山顶掘石相助,终于在三天后鸡鸣三遍前,将一座雄伟高大的石塔建成。据说震雷山“神沼”就是那时挖石遗留下来的。

为了纪念这对姑嫂,后人将她们建成的塔称为“姑嫂塔”,把她们架起的桥称为“姑嫂桥”。

姑嫂桥周边不仅有灵龙湖、樱花谷等原生态自然风光,还有许多美不胜收的人文景观。桥北的观音山上有观音庙、观音阁遗址以及龙眼井、娘娘坟、鲤鱼跳龙门之地等名胜古迹。

时光如梭,姑嫂塔已芳踪无觅,而姑嫂桥依然矗立在流淌数百年的古河道上,芳草萋萋难掩她风姿绰约的古朴风华。

鸳鸯桥

鸳鸯桥坐落在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鸡公山下的李家寨镇谢河村河畈村民组107国道西侧。鸳鸯桥长1丈5尺,宽8尺,高8尺,桥身半边拱半边平,故名“鸳鸯桥”。

传说,昔日这里是通往南方的官马驿道,是通往战略要塞“义阳三关”之一武胜关的必经之路。由于鸳鸯桥周边山岭众多,沟壑纵横,每逢汛期,河水泛滥,人车受阻。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