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文旅周刊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申城古桥寻踪 唤醒城市记忆(三)


朱德顺

(接上期)

万历大拱桥

晴雪烟霭俯丹葩,

落日荒村牧笛哗。

偶尔携尊环绎雪,

恰如拈纸写朝霞。

桥分野色溪流漫,

柳拂清阴驿路斜。

一捻温风轻拭面,

武陵岂必在天涯。

这是明代诗人陈联壁在《仲春拱桥观桃花》中咏赞万历大拱桥的诗。

大拱桥,位于浉河区航空路五星街道大拱桥社区幸运小区北门曾家河(今黑泥沟)上。

该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故名“万历大拱桥”,其在山中取上好石料,利用冰道运输,历时两年建成,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大拱桥长15米,宽6米,外形是三孔相连的拱形石桥。古时,大拱桥周围有双林禅寺、白衣庵、桃花园、婆树台等名胜古迹,隔浉河与龟山相望,景观幽雅清静,一派盎然古意。

大拱桥设计、用材和造型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彰显了先人高超的造桥技艺,是申城不可多得的古桥精品。桥面用长3.6尺、宽1.5尺、厚1尺的青石条铺就,栏杆亦由青石条组成。桥墩为石条垒砌而成,桥梁为石条砌成的半券门,门之间由桥墩连接三券门,河水分别从券门下流过。石条和石条之间由糯米糊拌石灰黏在一起,十分坚固,历经历史上数十次地震、洪水和400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保存完好,成为老信阳历史的见证。1950年,信阳曾发生过一场洪水,包括南门浉河石桥、西关大桥在内的许多桥梁、房屋被冲毁,而大拱桥却安然无恙。

大拱桥是古时信阳城通往东五县的主要通道和战略要塞。抗战时期,常有运送辎重的战车从桥上经过。

由于大拱桥年久失修,桥面和栏杆损毁严重,以往的三孔桥被附近村民倾倒垃圾堵住一孔,阻塞河流,雨季时常造成内涝灾害。为此大拱桥村民联名申请,要求整修该桥。2007年12月10日,信阳市文物局批准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拨专款对大拱桥进行全面修复。2008年底,信阳市人民政府结合城市内河治理,拨款对该桥进行全面修复。拆除了河东岸占据河道的违章建筑,恢复了大拱桥三孔原貌,用古红色石条对桥面重修铺设,石条栏杆也进行安置,将原来石条铺架的平板桥恢复重建成弓背式拱桥,还原了大拱桥古朴厚重的历史原貌。

现在大拱桥周围高楼林立,道路四通八达,商业网点比比皆是。空军工程大学航空机务士官学校、军分区干休所等单位在大拱桥附近,到处呈现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纲领桥

纲领桥又名南讹桥(也称南轭桥、缸瓦桥),位于老信阳城南三里店南寨南门外。古时候读书人习惯称此桥为“冈陵桥”,当地人称其为“缸瓦桥”。原纲领桥为单孔弓背桥,采用纵联砌筑法而成。

因该桥位于三国蜀汉名将魏延故里附近,传说是魏延所建,也有人称其为“魏桥”。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重修。道光十年(1830年)庚寅,双林寺僧人嵩泉募捐续修,南汝光道王家相、知州王海观均有资助,原有王家相撰文碑。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桥被大水冲毁。士绅王敬绍慷慨解囊,掷千金大修,将桥扩建为长4丈,宽两丈,桥头镶嵌趴蝮,桥身一边镶龙头,一边嵌龙尾,成为老信阳城南最大的桥,因此得名“纲领桥”。

纲领桥今非昔比,桥北正在大规模推进浉河南岸三里店片区城市有机更新建设,魏延府、中共豫南特委所在地徐家大院(徐家老屋)得以重建。

(未完待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